【劳动节说劳动】巧劳动才有好生活

张家渝
·
·
IPFS
劳动本身并不伟大,也不光荣。

不是每一天都是“劳动节”。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劳动”不只是过去时,还是进行时。也就是说,“劳动”成为一种日常,是一种生活方式。按马克思的观点,它让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成为人。

但人的天性或许是“好逸恶劳”的,新时代主动或被动的“躺平”就是例证。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劳动”本身是人类得以存活的前提,更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问题是,人只要劳动,就能过上温饱无虞的生活?或者更进一步,人只要勤劳,就一定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么?

多年后的今天,面对“劳动”这个词,一个中年人还会想起父亲和少年的自己一起在重庆乡下稻田里人工脱粒的那个中午:暴晒使得空气温度超过四十度;饭点时间让人无力与厌倦。

那个时候,劳动的艰辛与低效让少年的我开始厌恶体力劳动;这几年,我知道了“内卷”,于是把当年的蛮干、苦干称为“自卷”。更要命的是,即便抱着“与天斗,与地斗”的雄心大志,故乡人均五分地、五分田的产出只能勉强让人吃得饱,生活的美好更多是在做梦时才会实现。

我少年的经历显然并非孤例。反观资本主义社会,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是以获取工资为目的的劳动。但由于缺少生产资料,被雇用的工人们变成了“工资奴隶”(人的异化)。而工人越勤劳,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而自身的境遇并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聪明如你,一定想到了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行业的“996”“007”现象:众多年轻的IT精英们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忙得连恋爱的时间都没有了。是的,如资方所说,加班是他们志愿的;而且他收入增加了。问题是,他们的生活美好吗?或者说,他们真的有在生活吗?

我们当然承认,勤劳是一种美德,是生产力的催化剂。但是,在合法合规前提下鼓励奋力工作(hard working)的同时,或许鼓励聪明地工作(smart working,巧劳动)在当下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巧劳动的要义在于,劳动者要适时总结劳动的规律,提升劳动效率,增加劳动产出。此外,劳动并非目的,而是手段,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而是让劳动产生价值,进而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以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设立来看,它本身就是劳工对自身劳动状况的不满而不断争取权利的过程,也是一个劳工智慧的结果。它向世人宣告:劳动者是人,而非机器;要工作,也要生活。

就个案来说,那些通过劳动进而实现美好生活的,有一个不是苦干加巧干的吗?

“篮球女孩”钱红艳生于1996年,在4岁时因车祸导致盆骨以下完全截肢。但她却成了一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共取得5银6铜的佳绩。她的命运因此改变:在云南曲靖陆良县残联工作;得了奖金,给爸妈在县里买了房子。

如果回溯钱红艳的历程,它本身就是很好的巧劳动案例:失去腿在水中没有方向感,容易横向摆动,影响速度。针对这个问题,教练专门为她制定了一套训练方案,从而解决了这一大难题。

同为九O后的邹彬本是来自湖南娄底山区的农民工。19岁,邹彬在中建五局的工地上打工。2015年8月,邹彬在巴西圣保罗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砌筑项目的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砌筑项目上零的突破。现在,他是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获得国际奖项是邹彬人生高光时刻,而这是他勤学苦练和智练的结果。这就难怪他会在两会上建议,要加快推动农民工向新型技术产业工人转型。

如你所想,举例两个年轻人,无非是想说明:一、巧劳动确实能够改变自己的处境,进而实现美好的生活;二、从巧劳动的视角出发,劳动并不存在绝对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迈克·罗斯(Mike Rose)在《工作中的脑力应用》(The Mind at Work)一书中写道:“我们对体力劳动的描述通常过多地关注其工作的价值,而忽略了这些工作所需要的脑力”。

是的,如果想要有成效,劳动必然是凝结了智慧的劳动,而非条件反射式的机械劳动。一方面,它是对劳动者自身价值的确认,也是劳动社会价值的彰显。

如果能够穿越时光,现在的我重回多年前的那片稻田,父亲和我就不用顶着烈日与天斗与地斗,而是早干早收工。而且我还会琢磨,找到更适合这块土地的经济作物来改善我家的生活状况。

如你所知,“知识改变命运”与“劳动改变生活”本就是人生DNA的双螺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张家渝A freelancer in Beijing. 著有《麻辣人世间》、《爱这个世界,虽然它不够完美》。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廿年前旧文:论现行研究生导师制应该缓行

【偷听中国】北京土著出租车司机:不就挣点辛苦钱吗?你还想怎么样?

范曾的一桩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