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教學 10 件事】07:碎片化學習是被炒作還是真的有用?(下)基模、記憶與碎片化學習
本週來到分享教學系列 07 號文章,在標題列打上編號時有些感動(可能是因為快解脫了吧)同時也覺得好險有展開連續十週的自我挑戰,如果當初沒有逼自己,如今什麼也不會留下。記錄自己的思想真的很重要,不是出於自負,而是能將自己思考的演進具象化,看見改變的軌跡。不小心就說了太多廢話,本週將接續討論「碎片化學習」議題,並嘗試以心理學觀點解釋學習行為。
在分享教學系列 06 號文章的結尾,我推論出以下三種情況比較適合採取碎片化學習:
- 學習某個知識或技術時,不抱有強烈的目的
- 已經對某個專業領域建立起知識體系,透過碎片化學習來做內容擴充
- 希望了解一個領域的知識,但迫於時間不足而選擇碎片化學習
這三點推論能否得到學理的支持、科學的佐證,我自己也十分好奇,所以我回頭查找了大學時期(沒錯我是心理系畢業的)讀過的認知心理學相關文獻,還真的被我給找到了!頓時有些感慨,當時的學習方式真的太錯,只是為了期末考猛爆式背誦知識,幾年後頂多只能回想起概念,細節都記不住。
接下來我會先試著用化約的方式,簡述認知心理學中的記憶運作方式,幫助讀者們建立起概念,後續再闡述它與碎片化學習三點推論之間的關係。
認知與基模
在此我就直接引述維基百科的說明了,認知(Cognition)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所以認知心理學就是研究人們如何處理資訊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了解人如何思考、如何獲得及運用知識。
在包山包海的認知心理學理論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基模(Schema)」。基模一詞簡單在維基百科上的定義是一種思維或行為模式,用來組織訊息的類別,以及訊息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基於過去經驗,產生對某些人、事、物形成的知識架構。
舉例來說,經過童年時期父母的教導,我們在腦海中形成了「狗的基模」與「貓的基模」。狗的基模中可能包含四隻腳、有尾巴、體型、樣貌、汪汪叫、與人親近等等;貓的基模中可能包含四隻腳、有尾巴、體型、樣貌、喵喵叫、比較不親人等等。當我們在路上看到四隻腳、有尾巴的動物,我們就會觀察牠的體型、外觀、叫聲、跟人的互動,進而使用基模來判斷牠是狗還是貓。
基模是訊息被組織後形成的知識架構,存在人類的記憶中供使用,而且會持續動態改變。例如我腦中存在著「車子的基模」,在看最新車款使用的技術時,我就是在車的基模中放入新知識;當未來某一天科技真的進步到可以讓車子在空中跑,那原本車的基模中「在地上開」的資訊就會被推翻與調整。
基模對人類來說非常重要,除了讓人類有效組織資訊以外,還可以快速將新獲取的知識與過去經驗做連結、節省人腦訊息處理的時間、還可以引導人回憶起某些資訊。想像一下如果人類腦中沒有基模的機制,那我們應該永遠無法進行系統化的思考或學習,因為輸入進腦海中的大量資訊無法被組織、歸類、統整,所以思考永遠是零散的,更別說要累積或迭代一個專業領域的知識了。
基模在記憶形成時扮演的角色
再來就是人類學習與記憶的方式,這邊我想引述 Patti Shank 在 ATD 官網上發表的文章(詳見最下方參考資料),裡面有一段針對基模與記憶的說明非常清楚易懂。
人類在學習新事物或形成新的記憶時,剛獲取到的資訊會先暫時存在於工作記憶當中,經過固化、組織的過程才會進入長期記憶中儲存。如果在學習新知識時,學生對於這個領域已經有了基礎概念或先輩知識,代表在他的腦中已經有了與新知識有關的基模,甚至基模與基模之間已經有了組織或邏輯連結,這時候學生的理解速度就會比較快,因為他知道該把新知識將哪個既有基模連結在一起。
下圖也是引用自 Patti Shank 的文章,左邊的情況是對於某個領域完全無基礎的初學者,他的腦中逐漸有相關的基模產生,但彼此之間尚未有清楚的關連與組織,所以當橘色的新知識進入腦袋後,初學者就無法立即做好連結,需要花比較多時間思考或學習。右邊的情況則是對於某個領域已有完整知識架構的老手,基模與基模之間進行整合與關聯,當新知識進入腦海後即可快速做分類。
與碎片化學習的關聯
各位讀者看到這邊應該有想殺我的衝動,怎麼說了一大堆複雜的理論,跟碎片化學習到底有什麼關係?不知道各位在閱讀基模與記憶的運作方式時,有沒有一種既視感,覺得它跟上篇文章提出的推論有一點相似。
我在推論 2「已經對某個專業領域建立起知識體系,透過碎片化學習來做內容擴充」有提到,如果學習者已經在某個專業領域透過系統性學習方式打下基礎,內心已有比較清楚的知識體系,那麼透過碎片化學習來做內容擴充是可行的。就好像在心裡做好一個收納架與收納法則,之後透過碎片化學習得到的資訊,就可以清楚地依照規則儲存在架子上。
這個透過系統化學習建立起的收納架,不就是上面提到的「基模」嗎!而且新知識進入長期記憶的運作方式也跟推論 2 的比喻很像,將新知識透過收納法則放入適合的收納架上,就像已經有基礎的老手,快速將新知識與既有基模做連結。所以很幸運地,推論 2 應該是得到理論的支持了!
再來就是推論 1 與推論 3,但果然人的運氣是有上限的,推論 1 與推論 3 都沒有得到研究或理論的支持。先談談推論 3「希望了解一個領域的知識,但迫於時間不足而選擇碎片化學習」,其實上面分享到的「新手接收知識的狀況」就等於是推翻這個論述了。因為在沒有建立起基模或基模之間的連結前,碎片化的知識進入腦袋中也無法得到良好的處理,比較難儲存進長期記憶;意思就是聽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就算選擇碎片化學習,效果應該還是非常有限。
最後就是推論 1「學習某個知識或技術時,不抱有強烈的目的」,老實說在認知心理學的領域我真的沒有找到相關理論,可能是時間有限所以還沒找到,或者要從別的面向(例如動機研究)著手才會有相關的文獻。不過換個角度想,在探討認知、記憶相關的重要理論中沒有看到與推論 1 相關的論述,或許是因為推論 1 的行為本身太過隨興,所以不太能在學理上被劃分為「學習」,所以在認知、記憶這種比較嚴謹的學習行為研究中就不會出現。
小結
綜合以上,應該可以得出結論──碎片化學習不是炒作而是真的有用,當學習者已經對某個專業領域建立起知識體系時,可以透過碎片化學習來做內容擴充與延伸學習。這個結論是與人類的認知、記憶機制相符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地將碎片化學習應用在已經具備知識體系的專業領域中了。
最後還是有一段小小的業配時間,如果需要專業的知識萃取、課程設計、課程製作服務,歡迎與敝司聯繫(contact@lens-content.com),讓透鏡數位內容有限公司為您聚焦觀點,實踐專業!
參考資料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