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命運的敘述圈套

如果在推理小說之中,一位德高望重的玄學大師登場,鐵口直斷主角一生的命運轉折,這個故事還可以怎樣寫下去?如果小說中的角色,皆對玄學大師的預言深信不疑,他們的人生其實是在順應天命,抑或懵然無知任人擺佈?
譚劍的《馬克白的命數》野心不小,既具備推理探案的基本元素,寫一宗發生在二十多年前的少女棄屍事件,又注入術數算命這種不太理性的學問,探索奇情佈局的嶄新嘗試,增加讀者猜測真相的趣味。難度更高的是滲入莎士比亞著名劇作《馬克白》的悲劇色彩,令故事始終圍繞“三個預言”而開展,充分展示作者的精心安排,相當引人入勝。
更為特別的是,故事發生在香港,由回歸前夕寫到新冠疫情結束,譚劍安排男主角在一本九十年代風行一時的周刊任職,因為工作關係而見證這座璀璨都市的重大變化,讀者除了藉着小說重溫當年競爭激烈的傳媒生態,還會對社會經濟的起落加深了解。作者又在故事中巧妙植入大家耳熟能詳的奇案與人物,豐富的細節很容易會勾起港澳讀者的集體回憶,令小說增添親切感和娛樂效果。
書中不少情節提及新聞工作者的操守與立場,強調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重要性,又無可避免的寫到網絡興起改變群眾接收資訊的習慣。昔日帶領社會潮流的傳媒人敵不過新媒體的衝擊,各種苦苦支撐、苟延殘喘的狀態,在這個香港故事中展現得特別深刻動人。
我喜歡這部小說緊張的節奏,儘管作者的敘述兵分幾路,寫得枝節紛繁,但始終有條不紊,每個章節都在推進劇情。更重要是每一場的安排都恰到好處,該交代的內容都清清楚楚,不囉唆,不花巧,也不會故弄玄虛。
有別於一般的推理小說,《馬克白的命數》的主線雖然寫一宗悲慘的命案,但重心並不放在追兇偵查,作者另闢蹊徑探討兇案現場的另一種可能,其實在更高的層次討論“罪有應得”的偶然和必然,所以讀到後來,讀者應該會感受到作者寫這個故事是希望探討人對命數的態度。所謂“命中注定”,對某些人來說是神聖的預言,對另一些人而言可能只是一種敘述的圈套。至於最終要選擇相信哪一套,小說結局提供了別開生面的參考答案,我在這裡就不便劇透了。
(刊於2025年5月11日澳門日報"閱讀時間")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