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位置是否真處在地震斷層帶上??
近日有人宣稱核四位置處於地震斷層帶上,有研究指出,核電廠發生問題時,周邊80公里受災區,都是無可承受的風險。但事實上真相是否真如宣稱的那樣呢?
台灣位處板塊交界處,頻繁的地震是台灣土地的特性。不斷抬升的地形、河川的切割、岩層的風化、加上地表自然的沖刷與沈積,造就了台灣土地的風貌,進而形塑在此一土地之上萬物的樣相。
1.核四廠座落於雪山山脈地質區東北側堅固岩盤之上,根據目前區域調查資料,該地質區並未發現有明確活動證據之斷層,距離核四廠最近的陸域活動斷層為山腳斷層,二者間距離約35公里。
2.核四廠址附近的海岸可見數個斷距不大的斷層,皆為台灣數百萬年前造山期間所形成的小斷層,非屬活動斷層。
行政院102年11月《核四地質調查安全評估報告》顯示,核四地質良好,周圍八公里內皆無活動斷層,至於橫跨廠區底下的S斷層,經過研究證實並非活動斷層;而在耐震度方面,台灣周遭海域對於核四地震影響之評估,核四廠應最大承受之PGA值為0.27g,遠小於核四0.4G的原始設計值。綜合以上,因此除非遇到什麼超大宇宙隕石或夏亞丟阿克西斯之類的,否則常規地震根本奈何不了核四。原能會已將核四廠區內長2公里S斷層及外海長93.9公里活動斷層列為管制案,要求進行地質調查,調查工作則因封存而暫緩。核電廠已經是人類所能建設出來的最堅固建築物,如果一個大型災難真有辦法傷害到核電廠,那麼在該等級災難發生的當下,不管有沒有核電廠的存在,其最終結果都不會有所改變。提到暖化就不能不提減碳,核能供應穩定清潔電力,全天候滿足人類能源需求,是最能減少化石燃料的發電設施;雖然近幾年再生能源飛快成長,但看天吃飯的它們,卻仍需要另外準備其他能源模式以防天公不作美,其中最常被使用的是天然氣;因此,若將核能與再生能源雙管齊下,就是國際公認最佳減碳良方,但若對再生能源與儲能有著過度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可藉此完全擺脫化石燃料跟核能,那無異自掘墳墓。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