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讀文言文:番外篇】大聲唸出來比較能記得!—用朗讀學國文
前幾篇文章,我們談了讀懂文言文的基本原則,並提供了一些閱讀方法。在討論完如何「理解」文言文後,接下來,來談談如何更有效地「記得」文言文。
相信大家都有背課文、背注釋的經驗,有些人可能選擇重複抄寫,想盡辦法記住課文。的確,反覆抄寫能記住內容,但這是一種辛苦又費時的方式(註1)那麼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更快記住文章呢?當然有!那就是朗讀。
請試著回想,上國文課時,每次上新課文,老師是不是都會讓同學唸文章呢?其實「唸課文」這件事可是暗藏玄機!
朗讀的好處:了解閱讀盲點、感受文章聲韻
玄機1
這個字怎麼唸?—唸出來更能記住不知道讀音的字
一般來說,唸課文時都會遇到不會唸的字,如果只是眼睛讀過,可能知道意思後就不會管讀音了,即使看過讀音,也不見得記得住。
但大聲朗讀課文時,遇到不會唸的字時,勢必得想辦法知道讀音。當你經歷過「不會唸—知道怎麼唸了—大聲唸出來」的過程後,這個字的讀音將會深刻記在腦中,因此,「大聲唸出課文」對於記住新字的讀音,絕對大有幫助。(所以一定要大聲唸出來,如果只是小聲唸,可能就含糊唸過去敷衍了事)
此外,大家都知道中文字有「一字多音」的情形,一個字的讀音,得看跟他搭配的詞才能確定。換言之,上下文會影響字的讀音。因此,大聲唸出整篇文章,可以幫助記得這個字在這種使用情況下是怎麼唸的。
玄機2
感受文學的韻律美,有助於記住文章
聲韻,又稱音韻,指一個字的語音。字音由聲母、韻母、聲調組成。(註2)古人作文時,會注重字詞組合後,整篇文章的音韻是否和諧。好的文章音韻應該和諧優美,有一種「韻律美」。
聲韻不是一個能三言兩語解釋清楚的概念(若要解釋清楚,這篇文章就會變成一本書了)。要判斷一篇文章是否「音韻和諧」,簡單來說便是,你唸過一篇文章,大聲的唸,你覺得沒有哪裡不對勁,而且聽起來蠻順的,有時候甚至感覺到抑揚頓挫,音調鏗鏘有致,還帶有一種節奏。這種「蠻順的、有節奏」的感覺,就是「音韻和諧」。
「音韻和諧」不只是讀時悅耳,也能幫助記得文章內容!
首先,文言文常出現「韻文」,就是「有押韻的文章」,例如詩詞。我們從小背到大的唐詩,就是典型的韻文。
由於韻文有押韻,比起沒押韻的文章更好背誦。你可以想像,一首歌你聽個幾次,跟著唱幾次就記住了,但一篇新聞稿你可能聽過十次,都不見得能完整背出第一段。因為歌曲有旋律、歌詞有押韻,這些都能幫助記憶。
背韻文時,不要只是用眼睛看,大聲唸出來,多朗讀幾次,感受它的押韻。
其次,不管文章是否有押韻,都請感受文句的停頓與躍動,換言之,試著感受文章的「節奏」。
一篇文章的句子有長有短,這些都是設計過的。作家寫作時,常增增減減,這裡改一字,那裡修一句。這些千錘百鍊的文章,唸起來會有種節奏。優秀的文章多是適合朗誦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次寫作文時,老師都會提醒你,完稿時要整篇從頭默念一遍,這不僅是檢查錯誤,更是感受文章讀起來是否順暢。
此外,因為中文有「一個字一個音」的特性,藉由有技巧的排列文字,很容易就能產生對偶與排比。
對偶與排比會產生有規律的節奏,能使人感受到文字的躍動。先秦諸子散文雖然不是韻文,但讀來總有種律動感,一部分原因,便是它大量使用對偶與排比。《孟子》在運用排比上是出名的,請看這個經典的例子: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註3)
以上引文有兩組排比,孟子藉整齊的句式說理,句句堆疊延展,給人氣勢磅礴之感。(記住了嗎?下次跟人吵架時,記得用排比產生氣勢)
這些整齊的句子,能讓讀者對內容更有印象,這也是為何許多標語會設計成對偶與排比的形式,因為這種形式有種規律,有規律而整齊的句式,比起雜亂的句子更好記住。
總而言之,讀文言文時,如果只用眼看過,很難深刻體會字裡行間的聲韻與節奏。透過大聲朗讀,更能感受文句的停頓與躍動。
怎麼朗讀?大聲唸出來,唸到累為止
那麼,具體的朗讀該怎麼做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大聲唸出來,並且多唸幾遍。以下提供一個大概的步驟:
步驟一:遇到新文章,先整篇唸出聲一次
要學新文章時,請先整篇唸出聲一次。如果只是用眼睛掃過,很多時候會漏掉某些字,但卻渾然不覺。「唸出聲」可以確保自己每個字都讀到了,是強迫自己專心在文章上的一種方法。
讀第一遍時,請同時確認自己有哪些字不會唸,並特別標記這些地方。唸得不是很順的句子,也先一併記著。
步驟二:讀懂文章
接著,請確實的看懂整篇文章,這個步驟很重要!有些人覺得唐詩怎麼背都背不起來,唸到口到乾了還是背不起來,因為他根本不懂那首詩的意思。設想看看,你完全不懂意思,就算反覆唸到好不容易記起來,這樣能記得長久嗎?更進一步說,背一段你不懂意思的文字又有何意義呢?所以一定要先讀懂文章。人在記憶時,真正理解的東西才能長久記得。
另外,在讀懂文章時,請一併留意第一次唸時不會唸的字,並學會它們的讀音與詞義。唸得不順的句子,之所以會唸得不順,不外乎「不知道字的讀音」,或是「不了解句子的意思」。如果每個字的讀音都懂,那問題就是出在句子的文意理解。請徹底搞懂這些句子的意思,特別是文言文的文法結構。
步驟三:大聲反覆朗讀文章,加入感情更好
讀懂文章後,就是大聲朗讀,請記得,大聲!大聲!大聲!小小聲含在嘴裡唸,無法感受文字的聲韻。請大聲讀,讓耳朵記住韻律與節奏。同時,在一遍遍朗讀的過程中,請再三思考這篇文章的意思,咀嚼它的含義。
如果你前一個步驟有紮實完成,這時你應該會知道每個句子隱含的情感為何,在朗讀時,可以適度帶入感情。例如唸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註4),你可以嬌嗔的加一聲哼,再一個傲嬌的扭頭,欸不是,是可以帶入那種很思念對方,因此耍一點小脾氣的感覺。
又例如,以下這首經典的漢代樂府詩: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
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
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
妃呼豨,秋風肅肅晨風颸,東方須臾高知之。
佚名〈有所思〉(註5)
這首詩寫一個癡情女子從思念到憤怒的心理歷程。女子跟情人分隔兩地,她精心準備了要送給對方的髮簪,卻聽聞對方變心。於是憤而將髮簪「折斷、摧毀、燒掉、讓化成灰的髮簪隨風飛走」。
還記得當年中文系的學姊們讀到這首詩特別有感,不知道是不是愛情劇看多了,對劈腿情節很有感觸,在唸這首詩時都會加重語氣,尤其會特別生氣的唸「拉雜催燒之」這一句。
帶入情感朗讀,會大大加深印象(就像我直到現在還記得拉雜催燒之⋯⋯)並且更能體會文意與音韻的結合之美,這在朗讀抒情作品時更為明顯。
最後,反覆讀,讀到累,讀到記得,讀到跟文章產生感情為止。當你不用看就能唸出下一句時,恭喜你!你就成功了!
註1:
其實抄寫文章對於理解與記憶文章內容是有幫助的。文豪蘇東坡曾經抄過整本《漢書》三遍,讓他對《漢書》內容滾瓜爛熟。由於是親手一字一句的抄,在抄寫時更能看到文章中的細節,比起快速讀過去,更能記住文章內容。
古人推崇抄書,例如孫德謙《古書讀法略例》曾說:「自一經手鈔(抄),當時意既專注,可使過目不忘。較之泛泛瀏覽者迥乎不同,吾是以知抄讀之為益宏多也。」可見抄書的好處。雖然大家都討厭罰寫,不過罰寫的確能幫助記憶。(前提是你知道自己在抄什麼,而且有專心在抄)
以上引用自:
宋·陳鵠:《耆舊續聞》
孫德謙《古書讀法略例》卷四,〈書用鈔讀例〉( 上海:上海書店,1983年),頁206。
註2:本文關於聲韻的說法,參考自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2007年),頁3-18。
註3:
白話翻譯如下:
沒有同情憐憫之心,不是人;沒有羞恥憎惡之心,不是人;沒有辭謝推讓之心,不是人;沒有判斷是非之心,不是人。同情憐憫之心,是仁的發端;羞恥憎惡之心,是義的發端;辭謝推讓之心,是禮的發端;判斷是非之心,是智的發端。
註4:岀自《詩經·鄭風》〈子衿〉一詩,此詩描寫一位傲嬌女子思念情人的心情,全詩詩文與翻譯如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你青青的衣領啊,讓我內心思念深長。就算我不去找你,你難道不能主動傳音訊給我嗎?
你青青的佩帶啊,讓我思念深長。就算我不去找你,你難道不能主動來找我嗎?
我來來往往的張望著,在高高的城樓上。一天沒看到你,就好像過了三個月一樣久!
註5:
這首詩「雞鳴狗吠」後的兩句,學者們有多種解讀方式。另外,有人說玳瑁髮簪是情人臨別前所贈,也有人說是女子準備送給情人的禮物,但無論如何,可確定髮簪是兩人的「定情物」。筆者翻譯時主要參考戴麗珠的說法,再稍加修改,譯文如下:
我所思念的人,遠在大海的南邊。
要用什麼物品送給你呢?送你兩端懸掛上雙珠的玳瑁髮簪。髮簪上還用美玉繞纏。
聽說你變了心,我把髮簪折斷、摧毀、燒掉。
狠狠地摧毀燒掉,讓風揚起灰燼。
從今以後,不再思念你,斷絕對你的相思!
想當初我們幽會時,引的雞鳴狗吠,想必我的哥哥嫂嫂都知道我們的關係了。
哎⋯⋯秋天早晨的涼風肅肅的吹,一會兒,天就亮了,只有東邊高昇的太陽知道我的心情。
參考自戴麗珠編著:《樂府詩選析》(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7年),頁33-35。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