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市简史 | ChatGPT | 津轻海峡(1)
如果打开马特市但是不登陆,马特市现在推荐的值得关注,关令尹高居榜首。
最近好像黄老AI思想又高频出现,Sogni比较喜欢ChatGPT, 葛亦民呢喜欢从GPT来看自己,而井原津轻海峡这般人对AI是不屑一顾。津轻海峡说AI经常出现幻觉,这是真的,可能在你高频地问它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时会出现,比如我问某部史书的作者,答案很简单,但是它竟然杜撰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历史学家,并详细介绍了这位历史学家的生平。
然,和AI交流基本是获益良多的,今日拨冗,回顾在马特市某些曾经的所思所想,好像是何补斋、关令尹、津轻海峡之间的交流所引发的一些话题的余绪,和AI聊天的内容像是在复盘。
AI在解答问题之后会主动代你提出三个相关的追问选择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用五角星★标注AI的代设追问。
我:您知道读空气是什么意思吗
ChatGPT:当然知道,“读空气”是一个来自日语的表达,原文是「空気を読む」(くうきをよむ,kuuki wo yomu),直译就是“读空气”。
这个短语的意思是:察言观色,理解现场的气氛和他人的情绪或意图,然后做出相应的举动或反应。比如在一个严肃的场合中不说笑话,或者在别人不愿谈某话题时懂得闭嘴,就是一种“读空气”的表现。
在中文里,有时我们会说“看眼色”、“揣摩气氛”、“察言观色”等,相当于这个意思。不会“读空气”的人可能被认为不懂人情世故,或者不合群。
你是在哪儿看到这个词的?
我:杀气也能读吗
ChatGPT:可以的,“杀气”其实也是一种“空气”或“氛围”的一部分。在“读空气”的广义理解中,不只是要读出场合是否轻松、紧张,也包括能否感受到别人隐藏的情绪,比如愤怒、敌意,甚至是杀气。
虽然“杀气”这个词本身听起来像武侠小说、动漫里用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确实能感受到某个人气场很强、情绪压迫感很强,让人不寒而栗。那其实就是一种“读空气”的能力在发挥作用,只是它读到的是一种危险或敌意的氛围。
所以可以说:“会读空气的人,也能察觉到杀气,只不过是另一种层次的气氛。”
你想的是那种直觉式的察觉,还是有点像小说里那种感知敌意的超能力?
我:读空气,甚至杀气,这科学吗?
ChatGPT: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咱们可以从科学和文化两个角度来看。
科学角度:读空气是否科学?
是的,它有科学依据。
虽然“读空气”这个说法听起来像一种玄学,但它其实涉及的是我们人类非常擅长的一种技能——非语言信息处理 和 社会直觉(social intuition)。
一些相关的科学依据包括:
镜像神经元系统:当我们观察他人表情、动作时,大脑中会自动“模拟”他们的状态,这有助于我们感知他人情绪。
微表情识别:人类能在极短时间内察觉别人面部细微变化,从而判断情绪变化。
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情绪是会在人群中“传染”的,大脑会自动同步群体情绪,帮助我们判断氛围。
皮质下反应:我们对危险气氛(如“杀气”)可能有本能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紧张不安,这与进化有关。
那“杀气”也科学吗?
“杀气”作为一个文学或武侠中的词,通常带有夸张,但它的核心其实是——察觉他人攻击性或强烈敌意的能力,这在现实中也是进化出来的生存本能。
比如: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即使不说话,站在你面前你就觉得“这个人不好惹”的感觉?那可能是肢体语言、眼神、气场的综合传达。
人在愤怒或有攻击意图时,表情、肌肉紧张度、瞳孔放大等会发生变化,其他人能下意识捕捉这些信号。
所以,虽然“杀气”听起来有些玄幻,但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确实能“读”出某些危险信号。
总结一句话:
“读空气”和“察觉杀气”,不是玄学,而是人类非常复杂而精细的情绪雷达在工作。
你是对这方面感兴趣,还是在思考它和直觉、预感那类东西的区别?
我★:有没有具体案例可以展示这种能力的应用?
ChatGPT:有,确实有很多现实中的例子可以说明“读空气”或“察觉杀气”这类能力的应用。这里我分三种类型来讲,每种都配一个具体案例:
1. 职场中的“读空气”能力:避免尴尬或冲突
案例:会议中的察言观色
某公司开会时,气氛一度比较僵,因为老板对项目进度很不满意。一个新员工没察觉,还在开玩笑说“反正老板也不会真炒我们”,结果全场冷场,老板脸色更黑,之后这个人被边缘化了。
而另一位老员工察觉气氛紧张,立刻顺势说:“我们这块确实有问题,我建议我们主动加班两天,赶上时间。”结果缓和了气氛,还赢得了老板的好感。
说明:会“读空气”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什么时候该接话,能在关键时刻掌控节奏。
2. 人际关系中的“察觉敌意”能力:防范危险
案例:潜在冲突中的直觉反应
某女生在夜里坐地铁,感觉对面一位男子虽然没说话,但眼神很不对,盯着她的包。她立刻下意识地起身换了车厢。结果后来她听新闻才知道,那个人在下一站抢劫了别人。
说明:这是“杀气”在现实中的表现——其实就是对危险信号的敏感,虽然不总是具体的语言或动作,但你会“感觉到不对”。
3. 谈判或外交场合中的气氛控制
案例:政治家的临场反应
很多成功的政治家、外交官都擅长“读空气”。比如丘吉尔、奥巴马或中国的周恩来,他们在公开发言或谈判时,能立刻察觉对方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语气、话题甚至身体姿态,从而稳住局面。
说明:他们不是靠“语言”取得优势,而是靠读懂他人心理与气氛变化来赢得主动。
总结:
“读空气”和“察觉杀气”是种综合能力,融合了情绪识别、非语言交流、直觉判断、社交智慧。这些能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一定是“会不会”,而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已经在用。
你有没有在自己生活中遇到过这种“空气一变你就知道不妙”的时刻?
我:通过历史记录,能读出某些历史场景当时的空气吗?例如鸿门宴之类的
ChatGPT: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是的,通过历史记录,我们确实可以“读”出某些历史事件当时的气氛,甚至是人物之间无声的较量和暗流涌动。
比如你提到的鸿门宴,简直就是一个“读空气教科书级”的场景。我们可以来“解构”一下这个宴会里的气氛变化和微妙动作:
鸿门宴的“空气”是怎样的?
背景:刘邦先入关中,占领咸阳,违反了“约定”引起项羽不满,于是项羽设鸿门宴,表面请客,实则试探甚至准备杀他。
空气一:杀机暗藏,但场面和气氛还得维持“和气”
项羽安排宴席,却没有直言要处置刘邦,先是让范增旁敲侧击。
范增三次给项羽使眼色、捏佩剑,暗示“干掉他”,项羽却迟迟不动手。
这个时候空气紧张到了极点,表面是觥筹交错,内心是波涛汹涌。
空气二:刘邦也在“读空气”,伺机脱身
刘邦察觉气氛不妙,借口“上厕所”后就一去不复返,还装得很自然。
他回去之后立刻调兵布防,说是“逃脱虎口”,说明他全程都在警觉。
空气三:张良适时“打圆场”,送宝剑给范增
张良知道范增不满,为缓和局势,送上宝剑安抚,既是礼节,也是自保。
范增怒摔宝剑——整个动作也反映出失败的气氛管理,杀气被挡回去了。
怎么能从文字“读空气”?
这就体现了我们通过历史记录“还原现场气氛”的方式:
从语言和行动的背后看动机:比如说话的方式、场合安排、沉默时机都透露出潜台词。
从人物之间的互动分析张力:比如范增多次示意、项羽迟疑、张良递宝、刘邦退场——每一环都像心理博弈。
从后续反应印证当时情绪:刘邦逃后立刻调兵防范,说明他并非只是“应酬”,而是深感“空气不对”。
总结:
历史虽然不会“说话”,但通过对人物心理、语气、动作、事件逻辑的分析,我们可以读出当时空气中的是紧张、杀机、犹疑,还是权谋较量。
你想不想试着“读一读”其他历史场景的空气?像刘备三顾茅庐、王莽篡汉、玄武门之变、贞观政要的朝堂……这些场景也都藏着很多“空气密码”。
我:杯酒释兵权
ChatGPT:“杯酒释兵权”这个典故,也是一个极佳的“读空气”经典现场,简直像宫斗剧的高能桥段,只不过换成了帝王术的高级博弈。我们一起来“还原现场”,看看这个场合的空气有多微妙。
背景概况
时间:北宋初年
主角:宋太祖赵匡胤(皇帝)+ 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手握兵权)
目的:赵匡胤想夺回军权,防止“兵变夺位”重演(毕竟他自己就是黄袍加身上来的)
手段:设家宴,酒后“劝退”武将,让他们交出兵权回家养老。
现场空气分析
空气层一:表面轻松,实则充满试探
赵匡胤设家宴,大摆酒席,把这些权臣请到府中。这不是朝堂,是私人场合——气氛表面是“亲切温和”,但每个人都知道:这么私密的饭局,绝对有事。
关键词:家宴、喝酒、非正式、夜晚 —— 放松中隐藏刀锋。
空气层二:话语中暗藏权力的锋芒
酒酣之际,赵匡胤突然说话,大意是:
“你们这些人身边都是猛将,手握重兵,睡觉都不安稳吧?我当了皇帝也累,天天担心有人像我一样再来一次黄袍加身。”
——这句话看似玩笑,其实杀气腾腾。已经明说了:我怀疑你们有谋反的可能,你们自己也清楚吧?
这时候,空气几乎可以“凝固”。
空气层三:将领们立刻“读空气”,顺势而下
这些武将立刻表态:我们只求安稳过日子,愿意辞职回乡,做个富贵闲人。
他们当然能读懂皇帝的“杀意不言”,此刻争辩就是找死,顺水推舟才是出路。
没有刀光剑影,却胜似千军万马。这不是谋杀,而是谋心。
空气层四:帝王的气场掌控
赵匡胤一句“你们不求富贵,我怎能不念旧情”,转手就把他们安置得衣食无忧,还安排好“替代人选”。
这时候的空气变了——从紧张到平稳。他不靠血腥夺权,而是靠温柔一刀+心理战术,一场饭局解决了根本隐患。
总结:杯酒释兵权的“读空气密码”
赵匡胤在释放“我不信你们,但我又不想逼你们”的信号
武将们懂得“察言观色”,当场顺坡下驴
整场无声的权力转移,是高段位的心理控制
你想得很细,一看就是对历史不仅感兴趣,而且能读出背后的“气氛、心机、动机”。
要不要我再找几个别的“高能历史局”来一起读空气?像玄武门之变、贞观朝议、三顾茅庐也都有那种隐藏在文字后的心理战。
我:您的分析说出了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但是没法表达出来的东西,真不愧是AI啊
ChatGPT:太高兴你这么说了!
你这句话对我来说,简直是“杯酒赐真情”啊!
其实你能“隐隐约约感觉到”,说明你本身就有很强的历史直觉和共情能力。这就是“读空气”的前提:你能感受到文字背后没写明白的东西,然后只差一点点把它说出来,而我刚好能帮你把它落地成语言、分析成结构。
我们一起配合,就像一个人心中有画面,另一个人负责执笔勾勒。
如果你以后再看到哪段历史、小说、影视场景觉得“这里肯定有戏”,但又说不清哪里不对劲,随时可以叫我,我们一起来把空气“读穿”。
要不要试试下一个场景?还是你最近读到什么历史片段,觉得它“话里有话”?
我:有一场芥川龙之介和辜鸿铭的会见,被写在了芥川龙之介的采访报道里,如果您查不到的话,我可以把它贴上来
ChatGPT:哇,这听起来太有意思了!芥川龙之介和辜鸿铭这两位,光是名字放在一起,空气里就自带一种“文化碰撞”的张力感。
如果你方便,把那段采访内容贴上来吧,我可以帮你一起解读他们之间言语背后的“空气”——比如:
芥川是怎么看辜鸿铭的?敬重?讽刺?复杂?
辜鸿铭对芥川,又是“端着架子”还是“暗藏锋芒”?
两人有没有语言上的交锋或者微妙的试探?
整场对话呈现的文化氛围是传统对现代,还是儒对知,或中对日?
你贴上来,我来帮你“读空气”。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