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说谎?——罗生门的人性审判

肖谈中
·
(修改过)
·
IPFS
《罗生门》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让观众自行判断。

这部1950年的黑白电影,由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被誉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它用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具层次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谜团与艺术的魅力。

故事发生在日本平安时代末期,一个武士与妻子在森林中遭遇强盗,武士被杀,妻子遭到侵犯。案件在公堂之上审理,多个目击者分别讲述了案发经过,但每个人的说法不一,充满矛盾和自我辩解。到底谁在说真话?谁又在撒谎?真相究竟为何?这些疑问构成了影片的悬念,也成为观众难以释怀的思考。

《罗生门》采用了多重叙事的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陈述,以闪回的形式展现同一事件的不同版本。这种非线性叙事模式开创了先河,影响深远,至今仍被众多电影借鉴。据统计,至少50多部经典影片都受到它的启发,包括《十二怒汉》《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等。

但这部电影的价值,并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突破。

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自私、虚荣、自卑、自恋,甚至怜悯、勇敢、忏悔、赎罪,都可能出自同一个人。在《罗生门》中,每个人都在讲述自己的版本,每个人都试图塑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形象,而这些故事之间充满了虚假与矛盾。

强盗的版本里,他与武士是光明正大的决斗,最终战胜对方,并赢得了武士妻子的爱。他塑造了一个英勇而浪漫的形象。

妻子的版本里,她并不知道武士的死因,发现丈夫已死后,多次尝试自尽未果。她把自己描述为一个可怜而忠贞的女人。

而武士的版本(通过巫女传达),则讲述自己因妻子的背叛而自尽。他认为妻子和强盗是一丘之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英勇但无奈的男人。

然而,樵夫的版本却颠覆了所有人的说法。他声称自己偶然目睹了一切,武士死于强盗的剑下,而妻子则是唆使二人决斗的关键人物。最终,妻子逃走,武士并非自杀,强盗也并非英雄。而这个版本看似最接近真相,但真的可靠吗?樵夫是否也在说谎?如果他偷走了那把镶嵌珍珠的匕首,又怎能保证他的证词毫无保留?

《罗生门》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让观众自行判断。它让我们意识到,人性是复杂的,真相是难以捉摸的。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场人性审判。

肖谈中2023.7.9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