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电波三文鱼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黎明的一切》:在生活的自转里缓慢前行

电波三文鱼
·

三宅唱导演的新作《黎明的一切》,延续了前作《惠子,凝视》关怀边缘人的温柔路线,这次,他将摄影机对准了因心理隐疾而无法适应都市生活的年轻人们。患有PMS(经前综合症)的藤泽美莎(上白石萌音),与患有恐慌症的山添孝俊(松村北斗),各自离开了自己之前的岗位,来到了研发天文学玩具的公司“栗田科学”,成为了彼此的同桌,因此展开了一段互相治愈的旅程。

这两位“病友”并非一见如故,实际上他们给彼此留下的第一印象有点糟糕。藤泽在PMS期间,被山添开气泡水瓶的声音激怒而大动肝火。而山添简直有点不近人情,藤泽给他买了奶油面包,他说什么都不肯吃。山添在公司恐慌症发作,藤泽特意送他回家,并提起自己的病史,试图给山添一些安慰,可山添甚至觉得两个人的病症没办法相提并论。

但藤泽似乎并没有把山添冷冰冰的回覆太当回事。第二天,她把自己闲置的自行车擦得闪闪发亮,推到山添家门口送给他当礼物。正好撞见山添准备给自己理发,于是她主动提议要帮山添剪头。

两个关系不太融洽的同事,怎么突然送人自行车,又要帮人剪头,是不是太没分寸了?于是,当藤泽一剪刀就毁掉了山添的发型时,观众有足够的理由预测他们会再次以不快收场。

可事情并没有观众料想得那么糟糕,这一剪刀不仅没有让山添恼怒,反而还让他大笑起来。藤泽的“多管闲事”,揭露了山添的另一面:他好像也没有看上去的冷漠。两人很自然地就像朋友一样,把尴尬变成了笑料。

两人也因此变得熟络起来。山添开始阅读有关PMS的书籍,帮助藤泽在发病时冷静下来。而一开始连奶油面包都不肯接受的他,也学会了给公司的同事分享零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一开始对于工作和同事的第一印象都不是很好,可他后来发现自己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错的”。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其实也一样对藤泽和山添抱有错误的第一印象。可我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像藤泽一样,向一个看上去怪怪的人迈出友善的第一步。尤其是在“边界感”这个概念被过分强调的当下,不去打扰别人,就永远不会被别人打扰才是共识。可对于藤泽和山添这样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来说,他们需要被理解和被包容,而不是撞上一堵又一堵冷冰冰的墙。我们有办法从所谓的“原子化社会”里打破隔膜吗?

《黎明的一切》给出的答案是很乐观的。在影片中,藤泽和山添的关系,恰恰始于一场“越界”。他们先是经历了打破彼此边界的危险,才有机会打造属于彼此的安全地带。影片中的藤泽在擦拭准备送给山添的自行车时,浑身都散发着能量,与头一天还裹在被窝里奄奄一息的她判若两人。看来人本身就是矛盾的生物,明明自己都没办法独善其身,却可以为了另一个人行动起来。如果身为人类的我们身上都藏着这样的 DNA,是不是迈出那一步也没有很难?

影片另一个令人欣慰的地方是,三宅唱没有把男女主角的关系处理成爱情,两个人并没有在结尾老套地携手走进婚姻殿堂。三宅唱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他喜欢的就是原著小说中“男女主角超越性别差异,不经由恋爱而去探索彼此尊重,获得幸福的生活”的部分。

影片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桥段。新年之后,藤泽来山添家拜访,恰好在楼道里遇见了另一位山添的女性好友大岛千寻(芋生悠)。这一幕有点像“情敌相见”一样微妙的场景,很快被藤泽破冰。藤泽主动跟她打招呼,告诉她山添并不在家。随后大岛追下来,问藤泽山添在公司里的情况。藤泽一边吃着橘子,一边从袋子里捧出了一把御守,让大岛挑一个带回家。

看到这个桥段的时候,我觉得三宅唱在跟观众开一个小玩笑:你们这些感到尴尬的观众,是不是自己做贼心虚了?我们太熟悉银幕上关于三角恋爱,争风吃醋的表达,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可银幕上的藤泽并不是山添的爱慕者,她只是一个会为山添求御守的人。

如果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是爱情,该怎样定义山添和藤泽之间的感情才最准确?友情看上去最合适,但情感浓度又有点太高。两个人只是偶尔会一起回家,一起看看书吃吃零食,甚至当结尾藤泽要搬回老家的时候,他们都没一个正式的告别。他们更接近一种守望相助的关系,但我想不到中文里有哪一种“情”可以恰到好处地指代这种关系。

三宅唱把两个人的故事,放在了星空的背景之下。与原著小说不同,电影将男女主角的工作改编成了与天文有关的。这个改编,使得聚焦在主角内心世界的痛苦,与外部世界的广阔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心理的病症是是肉眼看不穿的最深的黑洞;而星空,却是肉眼能看清的最无垠的世界。它甚至拥有一个能统合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单位:光年。

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爬爬山看看海,大自然会让我们的烦恼显得很小很小,一切都没什么所谓了,这个被讲烂的人生道理,并不是影片选择星空的理由。在《黎明的一切》里,宇宙中的我们很小,却不是无所谓的。小小的我们可以彼此相连,悄悄照亮其他人的生活,就像一颗颗星星。

男女主角在为公司的移动天文台展览准备解说词时,意外发现了由已故的公司前辈在三十年前留下的解说录音,因此获得了启发。这段录音就像是星星一样,穿越了时空,带着自己曾经活过的证明,降落到两位陌生人的耳朵里。

在展览的末尾,也是影片的尾声处,藤泽念出这位前辈在日记本上留下的文字。镜头一连扫过场外的山添,楼梯口的社长,和场内聆听着的观众们:“黑暗与沉默让我与这个世界相连。”

我们总是把痛苦比做黑夜,希望比做黎明,但这样做是不是对黑夜不太公平?正因为有黑夜存在,我们才有了可以共同仰望的星空。在《黎明的一切》里,孤独和不孤独是一体两面的。藤泽和山添因内心的痛苦的而陷入孤独,而对孤独的共感却将他们凝聚在一起,让他们得以彼此陪伴,散发出自己的一点热量。

而广袤的星空,还能给男女主角提供一种令人安心的恒常。他们的病症是无法控制的,可能永远也没办法彻底摆脱。而在这令人头晕目眩的不确定性里,他们至少可以确定,地球一定匀速转动,太阳一定落下又升起,明天一定是新的一天。这种周期的循环,恰好对应男女主角疾病发作的规律。尽管看上去只是痛苦又重复了一轮,可一切已经与上一次不同了。这可能是每位跌入谷底的人,最触手可及的希望。

《黎明的一切》全片都没有什么太大的起伏,没有撕破脸的争执,没有哭红眼的悲伤,可男女主角的人生轨迹,就是在日历一页页的翻动中,悄然被对方改变了。藤泽决心回老家照顾母亲,而山添喜欢上了栗田科学的工作,决定要留下来。当片尾字幕出现时,影片并没有黑屏,而是播放着栗田科学的员工在院子里玩闹的画面。那一瞬间,注视着他们生活的好像不再是摄影机,而是黎明本身,是新一天的黎明已经准备好迎接他们。可能我们觉得很多事情在现在都没有改观,但我们所拥有的稀松平常的日复一日,本身就是一步步缓慢前进的过程。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