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Ze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坐忘红尘:减出来的生命喜悦

Zen
·
林语堂曾说:"生命所需的,无非是阳光、空气、水和一件竹布长衫。"在这个信息如瀑的时代,或许更需要学学古人的"无事此静坐"。

城市的灯火彻夜不眠,我们在人潮中奔走,衣襟上沾满时代的尘埃。当琳琅满目的繁华填满每个角落,心底却时常泛起空落落的涟漪。有人试图用更喧嚣的热闹驱散这种感受,却不知东方的古老智慧早已给出答案:与其追逐外物,不如在清净处寻一方安顿。

一、给心灵添盏青灯

深夜伏案的白领忽然停笔望月,应酬归来的中年人静听雨打纱窗,这般时刻总让人恍然惊觉:我们的心神需要油灯般的呵护。旧时文人有"焚香默坐"的雅趣,现代人亦可设片刻清宁。如同古刹檐角悬挂的铜铃,每日总需风过铃响的间歇,让飘摇的思绪落回原处。

二、留白处的生机

看齐白石画虾,三五笔即成妙趣;观八大山人绘鱼,半幅空白自有江湖。人心亦如素绢,若被各种念头涂抹得密不透风,便再难见性灵的光亮。静坐时涌现的"空无"恰似山水画中的云烟,看似虚渺,实为容纳天地清气的所在。这份留白里,正悄然生长着生命的本真。

三、删繁就简的修行

细数往昔风流,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苏东坡竹杖芒鞋的洒脱,皆因懂得在纷扰中辟出清净。现代生活的困局,恰似将满架珍玩堆叠成山,反倒掩去了案头那枝梅的清雅。真正的滋养,往往在放下多余负累时显现,如同褪去锦袍后触到的月光般沁人。

四、光阴缝隙里的道场

不必深山结庐,寻常日子亦可安放性灵。晨起推窗时呵出的白雾,地铁穿梭时闭目养神的片刻,深夜读书时茶汤渐凉的须臾——这些时光的褶皱里,皆可藏匿微型的菩提。正如古人会在砚台刻"半亩方塘",我们也能在生活间隙开凿出润泽心灵的泉眼。

五、返璞归真的智慧

《菜根谭》有言:"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道破现代人症结。对抗虚无的良方不在求取,而在做减法。这恰似老茶客讲究的"空杯心态",需先倾尽昨日残茶,今日的新泉方能激荡清香。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填满每个瞬间,生命的明月自会照亮心窗。

林语堂曾说:"生命所需的,无非是阳光、空气、水和一件竹布长衫。"在这个信息如瀑的时代,或许更需要学学古人的"无事此静坐"。当我们的存在状态如宋瓷开片般疏朗通透,虚无的寒意自会化作晨雾消散。守护好内心那盏不灭的青灯,便是这熙攘人间最从容的生存之道。

楼下宁静的海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