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叶嘉的打字机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阴天

叶嘉的打字机
·
他们各自说的,可能是事实,但只是局部。

昨天,仍然读关于Baldwin先生的资料。进展有些慢,但好歹在继续。

早上起来,又一次被拖进昨天的八卦中。这一次,不仅看了,还花时间写了两条留言。一抬头,半小时过去了。心想,真是,和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纠缠,有什么用?

这一波网络围攻,让我想起一件不相似的事。事件主角是一位少女和她声称性侵自己的人们。少女说自己被多人性侵,她指控的人都是近亲属和近邻,都被判刑。十几年后,这件事又被报出来。因为她的指控的某些人实在关系太近,有人说,这怎么可能?然后,无数人说,怎么不可能!跟评的人声泪俱下,言辞凿凿,像是自己亲身经历过同样的事。另一方面,被指控的人之中,有人不服,一直做无罪申诉,坚持了十几年。有经验的记者和律师说,如此坚持无罪申诉的,只怕是有冤情。

如此矛盾的一件事。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事实。那些声泪俱下共情少女的人们,可能经历过同样的事,才在别人的事件中如此委屈如此义愤填膺。而另一边,坚持无罪申诉的人,可能确实是被冤枉的。

这是个极端的例子。那么,不太极端的,夫妻之间的争执,前夫前妻之的争执,只怕任何一方的一面之词,都不是事实的全部。他们各自说的,可能是事实,但只是局部。局部是蓝色的,但整件事的拼图可能是七色甚至七十色的。只盯着一片局部,就认定自己看到了事实,就替自己站队的一方讨伐另一方。这种声讨,不是为正义发声,只是输出自己的情绪。

这样的争论,当然与James Baldwin曾面临的种族方面的争论无法相比。只是, 参与双方争着让对方看自己所看到的事实,这一点上,是否有些类似?

只是,无缘去问Baldwin先生了。

Pinterest上有很多Baldwin的照片。他的笑容看起来温和敦厚,又有一丝幽默感。想着他的笑容,他似乎在说:“你有时间一大早就去八卦底下跟评,这种热情,用来做点什么不好?”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