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ind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汪正翔攝影師的討論及其延伸

Cindy
·
·
在threads上滑著汪正翔攝影師與藝術的日常對話,忽然看到他對布迪厄場域理論的討論,想起了之前讀過的文獻,想說那就來寫寫看吧、、、

就像汪正翔在訪談影片中提到對框內和框外的解釋,框內就是藝術品本身給人的視覺印象,而框外指的是作品之外概念、理念的連結,這組成了一件作品 ; 而即使那些名畫很有距離感,他們帶來的影響卻是深刻的,所以才想討論這個離我們又遠又近 ( ? ) 的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場域理論不只是討論藝術本身,也提及了藝術的社會因素,而它為什麼被提出 ? 這就可以講到當時的社會背景 ( 說故事時間 ) :

在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後,學院派藝術以及其代表的新古典藝術領導著當時的藝術風氣,學院派藝術強調師徒相傳,是一種觀念保守和風格傳統的繪畫。而整個藝術學院就圍繞著羅馬大獎( Grand Prix de Rome )運轉,只要贏得羅馬大獎,藝術家的創作之路就會一帆風順,名利雙收。而要贏得這個獎項,就必須迎合評審與大師們的品味,一昧的揣摩大師們的技法,學生們服從了這項美學準則,更無法脫離學院制度的掌控。而誰控制著這些藝術學院呢 ? 當然就是國家。意義上而言,學院派藝術就是國家認可的藝術。國家賦予藝術家們「價值」,將這些符號資本轉為經濟資本時,他們的專業顯得更神格化。國家宛如中央銀行,它創造了創造者,並對創造者的價值背書,但當這個符號資本的結構崩解,整個體系就如骨牌般瓦解了。

這幅常常被當作迷因的畫就是由學院派代表--大衛所繪

而當時馬內反傳統的作品就被學院派大肆抨擊,他「未完成的筆觸」( Unfinished Touch ) 就被批評是 :

  1. 未反映正向社會價值

  2. 輪廓不清晰,猶如印象

  3. 沒有「畫以載道」( 意義 )

  4. 平頭式的泛神論

佛利貝爾傑酒店( A Bar at the Folies-Bergeres )

舉例來說,上圖馬內的佛利貝爾傑酒店( A Bar at the Folies-Bergeres )就暗示了四面框的存在( 如被截半的空中飛人 )、紅酒對酒店的發展以及女性性勞動等議題。由馬內帶頭,以及後來印象派畫家們的努力,終於導致了歐洲繪畫的符號革命,學院派藝術逐漸式微。然而這並不是理所當然的結果,而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所導致的,也才能顯示其意義。布迪厄認為有4個條件 :

  1. 藝術場域本身的自我反省與批評 : 對既有權威、體制的反抗

  2. 人口及教育的擴張 -- 波西米亞( 文化與經濟資本介於布爾喬亞及普羅大眾之間 )生活風格的創立 : 職業流動、中等教育普及、高知識份子人口上升

  3. 浪漫主義( 歌頌英雄與個人主義 )與工業化( 傳播、技術、印刷術流通 )加速藝術場域自主性的速度

  4. 藝術場域多元化發展,以及藝術語言的建立

最後,帶出汪正翔攝影師文章中的提問,作品反映的真實世界的考察,正是布迪厄在做的研究 --「它不僅僅是詢問作品與現實的關聯,而是作品裡面的現實關聯」-- 這暗示了作品中的角色具有生命,甚至可以自主地依照現實世界的律則,在作品裡產生思想與行動。它,成為了一種真實。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