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稱語與贅字修改。
七日書:書寫地方的書後感
體驗自由書寫,是一種將閱讀經驗、日常觀察、感受與內在疑問的探索,轉化為智慧的修煉。
作家吳明益於《浮光》內文有提到亨利.柏格森 ( Henri Bergson ) 把時間區分為兩種:一種是鐘錶度量的時間,就是所謂科學的時間。另一種則是通過直覺體驗到的時間。柏格森稱呼後者的時間為「綿延」——如河水川流不息,各個時間階段相互滲透、交融,並流淌成一個不可分的、變動不居的運動過程。綿延是唯一實際的存在,而科學的時間只是抽象的幻覺。人的記憶也分兩種:習慣記憶與真實記憶。前者全憑大腦運作,而真實記憶來自精神活動,如同滾雪球般,通過形象把過去的經驗全部保存下來,並不依靠大腦。
若說子彈日誌是幫助人們安排與紀錄科學時間,執行日常事務,那麼自由寫是在書寫個人的真實記憶,去挖掘深藏在記憶底下的事件或是感受。

地方,是人與人、自然與事物的連結。關於地方,書寫後發現原來攝影機的視角可以縮小,讓它就是主角;視角也可以放大,成為事件中一句話的背景。這樣的書寫方式,增加了書寫的靈活性,也在此次,嘗試了創意的表達方式。引導式的寫作,除了是抓取靈感的方向,更是書後有機會將不同天同類的段落,歸併成正式的文章。
這是個人第三次參加七日書。每次的自由寫,都有新的體悟。上一次,書寫主題:成長。挖掘的過程會發現傷口。那麼,不寫的日子,我花時間療癒,清理那些不再需要的情緒。原來,療癒的過程,不是掩蓋而是需要將傷口剝得更開,清理它然後敷藥。
這次,書寫地方,整個過程是流暢舒服的,以下幾點紀錄此次新發現:
一.七日書寫的時間限制
我有一種毛病,對於自已主動參與的事,一旦開始就會全心全意把它完成。
雖然規定每天花 20~40 分鐘書寫,此次,有四天是在時間限制中完成,另有三天,當我想把一個故事、體驗完整書寫時,手稿都是一個小時,不包含翻箱倒櫃找舊照片、上網找圖、作圖與排版。
當作品以公開的形式呈現時,我有自我需求的完成度。
完成,對於每位寫作者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到底是一字不差的呈現,包含未完成?抑或能如實完整地紀錄心中的影像與話語?不寫的日子,我是讀者,看看其他寫作者如何結束可能未善的文字。我並沒有遵守時間規則。倘若自由寫的初衷就是希望寫作者保持每日書寫的習慣,或對於一個主題的多樣式探索。那麼,完成度應是自我的事。
同時,很感謝自由寫關於截止時間的新規則:多一日的截止死線。這讓寫作者能在日常生活的餘裕下,充分完成主題書寫,也讓人更想要積極參與。
二.七日書寫的新嘗試
個人最順的書寫方式就是寫你所想。曾碰到的窘況是不見得你所想的,總跟引導句要去的方向一致。而這樣的碰撞,讓我嘗試新的方式書寫自由寫。
1. 從心中的一幅景象開始的段落書寫
吳明益《浮光》啟發了我,寫作像是攝影,捕捉那珍藏心中的那一瞬間。
第一日《再見,艸祭》與第七日《靈魂召喚的那一站,不在地圖上》,皆屬於從一個景象開始遊走於那趟旅程中。
《再見,艸祭》是由封面照片,中廊空間的介紹開始,然後意識才回到我對那趟旅程中的感受或經驗書寫。
《靈魂召喚的那一站,不在地圖上》,由於再次接觸到 Otherwise Library 是不在地圖上的偶遇。心中燃生對行冊那「一本長腳的書」LOGO,以及這個場域的氛圍,讓我說了那麼多話。其實書後還覺得可以交代細緻一點,比如當時,三樓會有不定期的駐村藝術家或作家。所以,時間的限制仍是會影響書寫的質量。
2. 構造式書寫
第六天引導句:寫寫你生命中的靈感之城。這個靈感,是指它對你有所啟發,為你帶來了衝撃,比方說是觸碰到你的心靈,有著滿滿的生命力、有意想不到的人事物,又或者是讓你能出奇地平靜的地方等等。
《台北漫遊誌:關於一棵老榕的印象台北》由於靈感來自許多地方或是人、事、物給予我的啟發。最初,心想著能不能是首詩?後來書寫開來後,知道今天祂並沒有要來。這道題,讓我嘗試延續第三天的主題,去做聯想。加上了原本我對出生地書寫的一個提案——印象台北。以色彩聯覺的方式,書寫我的靈感地圖。脈輪色彩的清理與覺知,似乎也在書寫完再次觀看時,發現自己。
在動筆前,就已知道要書寫曾踩點的店家和記憶中街道散步的路線。所以,可以預先提醒自己避開會讓自己絆倒的小石子,比如,我知道街道名稱我需要再做確認,我會以空格或直接書寫忠孝 xx、查明所有南北向街道名等,或是只記得店語「……向上運動」等,整體書寫完成後,再去把細節確認並完成。沒有色卡名稱時,就以自我書寫的文句裡提取,自創一個吧!
經由有意識的避免會讓我停頓的小地方,使一切盡可能重整內心的印象台北。其實此篇意外地是我七日內花最少時間即完成手稿的。不過,在找圖的時候,整整花了跟書寫一樣的時間,甚至可能更長。我想,這就是創作者不必害怕 AI 會取代你的工作。作圖時,我曾試圖請 AI 幫忙,不過連續五、六張都不能繪出自己指令的意境。於是,只能乖乖地重回尋找類似接近主題的意象。
此外,在這幾天餘裕不多的時間中,我只先回覆了來支持我、給予留言的讀者或寫作者。其中,發現原來我喜歡的作者 J,把散步的細微感受自由舒展開來,給予靈感的地方或經驗很多,但她回到了自身去體驗散步給予她的衝擊,化解了「靈感之城」的外景,成為一幅內心流動的動態影像,自己尤為喜歡。她提供了我一開始覺得每個地方都想寫但需聚焦的那種限制,是一種解決之道。
3. 有意識的自我引導再編排
第五天引導句:寫一個你記憶裡最有感情的地方。這個地方,盛載著你的回憶,連結了你自身的故事。
《野人日誌》其實是從紅色流光的暗房影像,秋颱的那一個事件寫起的。過程中寫完這一幅畫面的「共患難」後,有意識的自我引導完成:那愉悅的時光是哪些?什麼原因讓自己到了這個最有感情的地方?這些人給予自己的人生寶藏等等。書寫有經過事後段落的編排,最後讓故事重新呈現成我想要的順敘法。
三.藉由自由寫,觀察自己的書寫習慣
藉由七日書自由寫,可以仔細觀察自己的書寫習慣,比如自己需要一整個時間段 (七日), 完全只關注自己的書寫。閱讀與交流是書寫完成後的事。又如,我總會在發佈文章後,變成一個對文字有潔癖的人,神經質詭異地在起床時的念頭中浮現,顯示我可能寫錯的字或是需要再看一次的標點符號等細節。
有了這些認識後,這會大幅度提升自己平日書寫的表達或是提早想好對策,避免為了一行句子,在那邊刻字 (!),以致於放棄整篇文章的壞習慣。
最後,要感謝 Matters,讓我發掘那些令我懷念的事物,協助我找回那個樂於交流的自己。也謝謝他們每次書寫後所舉辦的作家分享會,讓我有機會聆聽前輩們,不藏私地將自己寫作的心路歷程傾囊相授。這樣的分享,不僅回顧了各自書寫過程中的思索與選擇,更像是一封邀請函,邀我們邁向下一次深刻的書寫旅程。
有構造式的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