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活、幸福

行天春彦
·
·
IPFS
——幸福生活需要智慧,嗯。。。或者干脆自我洗脑?

自古以来,人类维持生存的能力不断变得丰富。不论我们是否认可“能力越强责任越大”这种观点,能力的强弱确实一直影响着生命的进程。与个体生存相关的能力越强,个体的生存越稳定,这是最基础的逻辑。因此不论何种情形下,人们都是向着强化自己能力的方向一点点地学习和改进着。

但面对着多种多样的能力,人们的理解因为过往经验和思考角度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所以每个人的学习和改进都有着自己的节奏。不同个体的学习节奏自然有诸多差别,从本质上看,影响节奏的既不是学习和改进的时间有多长,更不是学习和改进的内容有多少,而是凭借自身所持的思维模式结合过往经验所得出的结论与事实真相的相似程度有多高。

自己的总结越接近事实真相则越能突破限制学习和改进效率的自我瓶颈,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增长智慧。与其说智慧是智商与经验的结合,不如说是凭借智商跳出经验的能力。越是智慧丰富的个体越能将自我瓶颈的突破提前,在学习和改进的时间及内容减少的同时增长更多智慧。


总体上看人的智慧,总量是不断增加的,但每个人的智慧都有着不同的即时上限。因为智慧的存在完全受制于个人的过往经验和思维模式。换句话说,不论主观和客观,智慧都不是持续增加的:其一,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过往经验的记忆会因为过往经历的大量累积而逐渐简化。其二,人们的思维模式也会随着自我意识的变化和智慧的增减而不断更改。其三,不同的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事实真相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其四,总会有对竞争倦怠的一类人通过各种手段去遮蔽智慧对应的事实真相,阻碍他人接触甚至靠近事实真相,从而破坏智慧传递的公平性。

这些都导致了智慧的损失,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在“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样的进取精神的鼓舞下仍然存在着“学无所成”的风险。当然,人们是有可能做到持续地保有智慧的,就像是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大道是有着相似之处的。

其一,他们都拥有直面事实真相的机会,并且他们所了解的事实真相是他人无法轻易接触的。其二,他们都在直面事实真相之前积累了足够的经验,确立了一套适合自己增长智慧的方法。其三,他们都并未在直面事实真相后武断地选择破坏智慧传递的公平性,而是以此为鉴再度出发,周而复始直至一通百通。

我想“武功秘籍”之所以能在江湖上搅起腥风血雨,正是因为“秘籍”的存在破坏了智慧的传递。秘籍的创造者,智慧的独有者,或是为了维持地位,或是为了保证安全,或是为了奴役大众,从而选择了阻碍他人了解事实真相的途径,遮蔽了事实真相的存在,并将诸多智慧集中留存下来。

有人会说,之所以有“秘籍”并非为了地位、安全,更非奴役大众,而是因为智慧不可轻易获得,只有天时地利人和才有机会一窥天机。因此,只有那些意志坚定、心地纯良的人才可能通过生命的终极考验领略到更多智慧的光辉,才有勇气承受智慧带来的冲击。而那些将智慧视为秘籍的人所得到的往往是器械之利,器械仍需操作,并非无往不利。同样,那些将智慧视为利益的人所得到的往往是背叛,背叛来自自身,失去的是智慧和获得更多智慧的可能。

因此每当智慧不再增长,时代的交替便轮番上演,那些被奴役、被蒙蔽、被阻碍的大众便会在希望曙光的引领下,别有用心的引诱下,展开一场围绕着“秘籍”公转,“意志”自转的智慧“革命”。而不论最终大众的智慧如何变化,若不具备风清扬和扫地僧的那些条件,便是得到“秘籍”也无法如愿,这也就是那句总被人们拿来说的“懂得很多道理却也过不好一生”。


其实在相对的时间里,智慧都是稳定的,人们也是因此才有可能积累智慧,强化能力。按照增长智慧的速率和能力强化的程度或可将人分为三类:凡人即大众,能人即大牛,神人即天才。不论是哪类人都并非真神,只是在智慧“革命”的混乱中按照自己的方法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地获得了智慧。

可仅仅拥有智慧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倘若不能尽可能全面地认识问题,跳出经验地束缚,那么原本的智慧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因此,面对复杂的问题,哪怕是神人往往也需要借助他人的存在和反应来为自己的认识增加新的角度,以此降低选择错误的风险。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才自发的形成社会构成组织,共同去探索和发现那些能够帮助人们增长智慧的真相。而为了保证探索者们的效率和质量,人们以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来达到目的,这也就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固定和社会阶层的固化。而人们的感情在这一过程中一直产生着非常独特的影响,正是通过感情的在生活中传递才维持了整个体系的稳定。

说起来,生活其实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人在生存中的一切活动都是生活,但更关键的是精神层面的生活,更确切地说是精神生活中的选择。

人活于世定会与他、她、它们产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个人的感情常常在各种关系的交错之间不经意地寄托在那些令自己心安的节点上。这些点亦有亲疏远近、关键无谓,但他总归是你的感情,当你静下来,沉思自己的过往将来,最终是会注意到的。若是主动寻找却不可得,那么当这个节点上的人和事物在意识中都齐备的时候,你也会被动的想起。此时你对待这点感情的态度会使你发生根本的变化。

若你只是太长时间没能静下来,太长时间没能沉思自己的过往,那么你可能还能够正视这部分感情。若你已是在冷漠中忘却,你便就此不再拥有,变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模样。若你在冷漠和热切之间摇摆不定,妄图通过将更多的、其他的感情安放在曾经的某个节点上找回失去的部分,那么你不但彻底失去了过去,也将使自己的将来陷入混乱。


亏欠,便是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既不能正面曾经的感情,又期望通过投入其他的感情来维持自己内心的平衡。

补偿,则是一种在摇摆不定后冷漠的选择,一种看似热切却是极致的冷漠,用柔软的态度、粗暴的方式彻底地拒绝接受自己不愿面对的现实,补偿或许能挽回这份关系但同时也逐渐丧失了那部分寄托于被自己拒绝的现实中的感情。

真正的悔过与补偿是正相反的,是以一种坚强的信念、平和的态度一点点地整理失去的感情,或许不能挽回失去的关系,但绝不会丧失那部分感情,因为它像废墟下的奇迹生还者,被永远的铭记。

人们总是将感情和与之对应的关系混淆,常把每段关系中的人和事都与感情捆绑在一起,认为维系关系的稳定就是维持感情的稳定,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稳定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感情的稳定,更像是杠杆的两端。

稳定的关系意味着杠杆处于静止的状态,但客观上的平衡是静止,某一侧的落地也是静止。稳定的感情更像是平衡的状态,在这样的关系中双方都有彼此的空间,但以“重力”为原则最终会回归平衡。而落地的状态更像是一种存在控制的关系,双方都少有让步的可能,并且一旦平衡被打破就意味着感情的破裂。


可能有很多人总是说“抱歉”就是这样,他们实际上是为自己只注重表面关系的稳定而抱歉,实际上是为自己不肯或不愿去认真面对感情的平衡而抱歉。只注重表面关系意味着不承担实际的责任,不肯或不愿面对感情意味着无法找到自己适应的承担方式,而抱歉更多意义上是没有意识到的“卧槽”和“妈蛋”。

没有意识到并非无意识,而是无目标,意味着从始至终都不知道是该有谁来教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承担方式的。这种知识技能的自学是相当痛苦的,因为失败意味着巨大的无法言说的感情困境,而放弃在很大意义上则代表着生命的终结。

社会是为探寻事实真相而建立的,是为增长大众智慧而存在的。增长大众的智慧是通过感情的传递达成的,感情本身也是产生于事实真相之上的,因此当人们遇到了感情上的困境,社会是有责任的。自杀的个体在表现上是由其自己的意志决定的,但究其根本是在诸多问题上的抱歉,自杀者陷入了不属于他的或他本该懂得应对的那些感情困境。

所以,在社会生活中,想要获得长久的幸福,则要从一开始就积累和学习那些有关于感情的种种智慧,并通过这些智慧寻找自身与社会间感情的平衡,并确立适合自己增长智慧的方法。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但并非很复杂的事情,所需要的除了有关于此的明确概念之外就是保持自己对生命的热忱和对真相的坚持。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人总是千篇一律,原因不过如此。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行天春彦=。=很喜欢三浦紫苑笔下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的故事,所以就借用一下行天的名字!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读SeeDAO白皮书之后的想法
3 篇作品
N日书
9 篇作品

关于路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