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跨域浮生錄】第29章:曾多次為這片土地哭泣
每當我路過「高士德花園大廈」正門時,都忍不住回頭看看入口處那片圓拱形的小門庭,她硬生生地孤立在那兒,與背後高大的水泥建築物顯得格格不入,這情景讓我想起她的原屬歸處····懷少院,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文物,昔日庭院內種有各式花草,記憶中,那座大宅庭院深深,單是繞著外牆走一圈也要十多分鐘,這片圓拱形的小門庭便是建在大宅主體的正門前,襯托起大宅時顯得一副超凡氣派。
1956年瑞典一群宣教士懷著滿腔熱誠到中國傳揚福音,但不久因為大陸的政治環境十分惡劣,被迫撤離到了港澳兩地繼續使命,更擲下資金在澳門高士德馬路購置了一座西式大宅,起名「懷少院」,院內曾經收容過不少乏人照顧的孤兒,我的教友美嫦和她姐姐美玲便是在那兒成長,日後一個做了社工,一個當了傳道人,服務人群。
這片圓拱形的小門庭背後,其實隐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是一宗破壞澳門歷史文物生態環境的不倫交易,是一個損害澳門都市風景及文化財產的違法佐證,澳門很多有價值的歷史文物,在官商勾結的情況下被犠牲了,而懷少院便是其中一個「受害者」。
其實懷少院並不是一座孤立西式大宅,與之同類建築物均在四周呼應而立,包括最為人知的孫中山國父紀念館,大部分都是西式建築,形成一個特有建築群,與國父紀念館的摩爾式建築風格相映成趣,這種建築特色的文物早已買少見少,更何況是群組式的聚落更為稀有,只可惜懷少院卻被一個無良的地產商人林偉看中,最終逃不過被拆卸的命運!
今天的林偉因為涉及「歐文龍世紀巨貪案」被通緝已逃到柬埔寨生活,但當日他是澳門的地產及建築商人,以不斷在澳門搜刮舊房子,將之拆卸改建住宅而起家,八、九十年代他的觸角伸展到教會物業,購買教會物業有三大好處,第一:建築面積龐大,教會物業一般都是大型建築物,比起民宅大出數倍,承建後投資回報率極高;第二:業權人少,業權人多是一個持有人或一個團體,比起民宅收地來得簡單,不用與大量業主談判補償而大費周章,一談成功可抵上百戶不同小業主;第三:售價很低,很多教會物業屬於歷史文物居多,因為受到歷史文物管制條例規限,按理不能拆卸來改建作其他用途,所以亳無市場價值,很少建築商會來問津,故此售價可壓至非常低廉。
林偉明白祗要打通「歷史文物保護條例」這個關節,這些教會物業便成為了他的私人金礦,結果這一關真的被他打通了,而一座又一座的金礦也被他挖走,先是懷少院,其後是恩慈兒童之家,還有在西灣主教山上的一座西洋大宅,懷少院算是其中規模最小的項目,聽聞售價被壓至大約500萬澳門元,但落成後入住單位數以百計,每個單位售價都以百萬元起跳,試想那是一門什麽生意,換上你是林偉也會瘋了!
回頭再談林偉是如何打通文物保護這一關,澳門政府對文物保護態度表面上好像十分積極,但執行方面不見得嚴格,雖然成立了一個所謂「維護澳門都市風景及文化財產委員會」,但這個委員會均是商人和左派大佬們 (例如《澳門日報》老總李鵬翥)等人的遊樂場,林偉便從這個委員會入手,只要這個委員會能接納承建方案,便可以成功發大財,結果歷史文物委員會真的同意了,認為方案已保留了懷少院「重要部分」的歷史文化精髓,所以建議政府批准拆建,而那個重要部分就是今天看見的圓拱型小門庭,但昔日大宅99%的東西卻灰飛煙滅,不知所踪?
以下這幅照片是那個圓拱形小門庭的淒涼寫照!
有次在澳門名西醫招蘭晃的診室內,看見牆上掛著一幅超大的八十年代澳門市區鳥瞰圖,相片中隐約可見懷少院的影子,還有不遠處的恩慈兒童之家,心中不禁一陣神傷,澳門究竟有多少有價值的歷史文物被花碌碌的鈔票賣掉了,而這些財迷心竅的人今天還正在主宰著澳門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