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在愛情中患得患失?解析「客體恆常性缺失」:比焦慮型依戀更痛苦的心理困境|深度療癒指南】
✨你會因為對方沒有及時回應而感到崩潰嗎?
你是不是曾經有這樣的經歷:
對方沒有立刻回覆你的訊息,你開始焦慮不安,甚至忍不住不停地打電話、發訊息,只為了確認對方仍然在乎你?
如果這樣的情況頻繁發生,那麼你可能正在經歷**「客體恆常性缺失」**的影響。
---
🔍 什麼是客體恆常性缺失?
「客體恆常性」這個概念來自心理學,指的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即使某樣東西暫時不在眼前,它依然存在」的能力。這種能力通常在幼兒時期發展,例如嬰兒的玩具被父母收走時,他可能會哭鬧,因為他還無法理解玩具只是被藏起來了,而不是徹底消失。
然而,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完全發展這種能力,導致在親密關係中,一旦感受不到對方的存在或愛意,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與焦慮,甚至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段感情已經消失。
---
⚠️ 比焦慮型依戀更危險的隱形殺手:3個自測指標
很多人可能會把這種情況與「焦慮型依戀」混淆,但它們其實有所不同。焦慮型依戀者雖然害怕失去對方,但內心仍有一絲安全感,知道愛情是存在的。
然而,客體恆常性缺失者的痛苦感知更加強烈,當他們無法感受到對方的愛時,便會直接假設感情已經不存在,進而產生極端的情緒反應。
這種情緒波動不僅會讓自己痛苦,也會給伴侶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影響到整段關係的穩定性。
雖然常與焦慮型依戀混淆,但客體恆常性缺失者對「情感真空期」的耐受度更低。透過臨床心理師開發的檢測量表,若符合以下特徵請提高警覺:
1. 24小時追蹤強迫症:對方未即時回覆就幻想最糟情境
2. 情感記憶斷層:想不起相處甜蜜時刻,只聚焦當下焦慮
3. 雙重認知失調:理性知道對方愛你,感性卻堅信已被拋棄
案例:32歲行銷主管L小姐每次男友出差就恐慌發作,即使收到禮物仍懷疑「這是分手前的補償」
---
🌱 從創傷到重生:4步驟重建你的情感恆常性
Step1| 覺察自己的內在需求
害怕被拋棄,其實代表你渴望被重視。
害怕被否定,其實代表你渴望被認可。
當你開始正視自己的內在需求,就能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法。
Step2|建立「情感存在證據庫」
當焦慮出現時,不要立刻透過訊息或電話尋求確認,而是嘗試深呼吸、寫日記,甚至對自己說:「即使現在感受不到愛,它依然存在。」
將合照、訊息、禮物實體化保存,焦慮時進行「五感驗證」(觸摸/觀看/回憶)
Step3|建立更穩定的自我認同
學習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而不需要透過外在的回應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當你的內心足夠穩定時,外界的變動就不會那麼容易影響你的情緒。
**Step4|與伴侶溝通,建立安全感
讓對方了解你的內心世界,並試著制定一些讓彼此更安心的相處方式。例如,討論清楚雙方的溝通頻率與界限,避免無謂的焦慮與誤解。
---
💡 為什麼會出現客體恆常性缺失?
這種心理狀態通常與童年經驗有關,可能來自於:
• 缺乏穩定的依附關係:
小時候可能經常遭遇忽視、被拋棄或缺乏安全感。
• 過去的創傷經歷:
曾經經歷過親密關係中的背叛或突然的情感疏離,導致無法相信愛是穩定的。
• 自我價值感低落:
內心深處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害怕一旦失去關注就會被遺忘。
---
🌟 愛沒有消失,你需要的只是學會相信
客體恆常性缺失讓人容易陷入不安與痛苦,但這並不代表你無法擁有穩定的親密關係。當你開始意識到這種心理機制,並且嘗試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你會發現自己的情緒變得更穩定,親密關係也會更加健康。
愛不會因為一時的沉默而消失,它一直都在。只要你願意相信,你的世界就能重新開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