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理論
IPFS
功能論
- 又稱結構功能學理論(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 功能學理論之四個基本主軸
- 在功能上,每一個體系內的各部門是相互關聯的。每一個部門的操作都需要其他部門的配合。當一個部門發生問題時,其他部門就可以填補修正。
- 體系內的每一組成單位有助於該體系的持續操作。
- 大多數的體系對其他體系都具有影響力,這些體系都可被視為整個大體系的附屬體系。
- 體系是穩定和諧的,不輕易有所改變。
- 功能論認為社會是「整合」、「均衡」狀態的,所謂的「整合」是指各部門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促成某種程度的和諧性,依此以維持體系之生存。
「均衡」則是社會體系運行的最重要目標。在均衡狀態裡,社會整合並無衝突,其體系內即使有變動,也是緩慢而有秩序的。因此,社會文化的變遷只不過是社會體系裡的一種調整性與局部性的過渡情境,並無損害整個社會體系之整合與均衡。
- 代表人物:派森斯、涂爾幹
衝突論
衝突論者認為社會變遷不僅是必需的,同時也是突然的,而社會變遷的後果是破壞而非建設。
衝突論學者之看法:
- 代表人物:馬克思(Karl Marx)、達倫多夫(Ralf Dahrendorf)、考舍(Lewis. A Coser)
馬克思(Karl Marx)
馬克思認為物質力量是決定歷史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思想只不過是物質的反映罷了,社會變遷事實上是擁有經濟資源的「資產階級」(bourgeoisie)和沒有經濟資源的「無產階級」(proletariat)間的鬥爭。
達倫多夫(Ralf Dahrendorf)
每一個社會都無時無刻在變遷,因此社會變遷是必然而無可避免的現象,而每一個社會裡都會有意見相左,因此衝突也是必然存在,強制性的權力關係就是社會基礎,事實上社會分子間的關係就是支配與被支配間權力分配的關係。
考舍(Lewis. A Coser)
主張衝突並不一定全是破壞,衝突對社會還是有幫助的,因為衝突代表社會內部的失調,能夠激起社會重組、減縮社會的不平等、增強社會的適應力而解決社會問題。因此,衝突若沒有違反團體的基本原則,同時又有目標、有益處、有價值,那麼衝突便會對社會有正面功能。
符號互動論
- 主要探討重點在於人與人之間互動之性質與過程,社會只不過是由一群互動中的個人所組成,沒有這些互動,也就不可能組成所謂的社會團體。人們在行動前總是先將對方的想法和作法加以推斷,然後再決定如何反應。
- 目前符號互動論的分支包括標籤理論、戲劇論與俗民論等。
戲劇論
- 由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其主張將生活看成是一個舞台,每一個人與他人在舞台上扮演互動的角色,而每一個人既是演員又是觀眾,每一個人在演出時,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讚賞和鼓勵。
- 戲劇論主要主張為二
- 印象處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一個人在別人面前表演時會受到社會印象的操縱,每一個人都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言行評論,因為只有從別人那裡才能滿足其社會和生物需要。因此,在彼此面對面的關係中,每一個人都會不斷地觀察別人的身分、背景、工作,而別人也同樣地察看其他人,所以每一個人都有很強烈的動機去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
- 表面功夫(Face-work)
人們採取行動以使別人對自己產生好印象的作法。
整理自:莎莉,就是這本社會學2021體系解題書
延伸閱讀:【空大社會學版本】社會學理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