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眾都應該了解的音樂史 (中)
1976 年是臺灣流行音樂重要的一年,那年 12 月 3 日,當時就讀淡江大學的李雙澤在學校的英文民謠演唱會手拿一瓶可口口樂上台,彈起吉他唱起〈補破網〉,高呼我們要「唱自己的歌」,即知名的「淡江可口可樂事件」。此刻開始,民歌時期來臨了,李雙澤與楊弦也被視為民歌運動的催生手。隔年 1977 年,「金韻獎」誕生了,當時名稱為「金獎青年歌謠演唱大賽」,由新格唱片(1993 年由滾石唱片收購)舉辦,分為社會組與大專組,內容分為「作曲」、「作詞或作曲」、「填詞」三類,至 1984 年共舉辦5屆,出版了 10 張專輯作品,代表著校園民歌的高峰時期。
民歌對我而言是將民謠流行化的歌曲,它有土地及民族的精神,編曲琅琅上口,不追求華麗浮誇,簡單幾句歌詞就能讓你體會音樂與世界的美好。(筆者)
除了金韻獎,後來還有 1978 年的「民謠風」(海山唱片)、1981 年的「大學城」,孕育出了許多實力派的歌手,如蔡琴、葉佳修(民謠風),還有大學城的張清芳、林隆璇、黃國倫、陶晶瑩、丁曉雯等,都是 1970 年代末期到 1980 年代所嶄露頭角的音樂人。而金韻獎與民謠風更被比喻為近年來的「超級新光大道」與「超級偶像」一般分庭抗禮,其活躍程度可見一斑。
同時,臺灣的鄉土音樂也有重大進展,1977 年,民間民謠歌手陳達在當時「稻草人」音樂餐廳的負責人向子龍的引領下遠從恆春來到台北,也成功在陶曉清的幫助下推出「第一屆民間藝人音樂會」,鄉土音樂與都市見面了,知名音樂人李泰祥(當時報導指稱為強調變化的現代藝術創作者)也參與了鄉土民謠的整理,包括在曲式、演奏技巧等,加入了西方的管絃樂與搖滾樂的表現方式,這樣的結合也影響了後續民歌歌曲編曲或製作層面,讓民歌與搖滾、流行樂有了交集。
早期民歌,或者有人說是「校園歌曲」多半是講述民族意識或鄉土情懷,如李建復的〈龍的傳人〉、文章的〈古月照今晨〉或是黃大城的〈今山古道〉等,也有學生的靦腆愛情故事,如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王夢麟的〈阿美阿美〉等,更甚者有文學入歌,例如余光中的〈鄉愁四韻〉及蔡琴演唱的〈出塞曲〉等,題材從生活即景到時代懷思無所不有。
1980 年左右,民歌運動來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許多唱片公司開始加入出版民歌專輯以及培養民歌手的行列,包括環球唱片、歌林唱片,而滾石唱片在 1980 年成立,由段氏兄弟,段鍾沂、段鍾潭經營(即〈最近比較煩)歌詞裡唱到的「老段」〉。1980 至 1985 年,民歌蓬勃發展,來到創作高峰,當時間的吳楚楚、黃大城、潘越雲、李麗芬、金智娟(娃娃)等都已在音樂圈中佔有一席之地。
這時,音樂教父羅大佑也在 1982 年推出個人首張專輯《之乎者也》,而在此之前他也已經為張艾嘉製作了專輯《童年》,這一位音樂鬼才不只對當時的校園民歌有所影響,也開啟了後續的臺灣搖滾音樂風潮,奠定臺灣流行音樂的趨勢與發展,充滿批判與結合社會時事的創作內容,在當時臺灣在受到長期壓抑卻在經濟「蓬勃發展」與「解嚴前夕」的氛圍下,給予人們反思與希望。時至今日,我們的音樂創作仍然受到這位音樂教父的影響,而他也在2020 年獲頒「金曲獎」的「終身貢獻獎」,實至名歸,功不可沒。馬世芳也在擔任頒獎引言人時提到:
羅大佑的歌裡,有的不只是波濤洶湧的大時代,他也替你唱出了生命的困惑和為難,唱出了大我和小我的糾結。那些夢想和盼望,那些孤獨和掙扎,他都經歷過,他都明白。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
時間來到 1987 年,民歌已經在臺灣發展了 10 餘年,從一開始校園民歌的清新文雅、純粹浪漫的曲風,到後期開始有風花雪月,甚至隱隱晦暗的意識批判,終於在 1987 年解嚴之後得到釋放,許多過去不能大膽創作的作品一下子傾巢而出,民歌在 1990 年代開始漸漸走向蛻變與圓滿,迎接而來的是「地下音樂」和更接近現代的「搖滾流行音樂」,台語流行音樂也要起飛。
(待續)
※本文章內圖片皆為作者實際走訪拍攝,皆遵守展覽拍攝使用規則,不做商業使用,若轉用請註明展覽資訊,若侵權請來信告知。
如果你也喜歡音樂,歡迎給我個文章一些肯定或互動,一起享受音樂!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