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yilidanyuyu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从砖头到人头:新时代的“人矿主义”社会

yilidanyuyue
·
在中国过去二十年里,房地产被称为“支柱产业”,不管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还是普通家庭的财富配置,几乎都绕不开一块砖。这种“砖头主义”一度创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GDP增长,催生了无数“中产”幻觉,也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底层叙事逻辑。但砖头主义的黄金年代已经走到尽头。

在中国过去二十年里,房地产被称为“支柱产业”,不管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还是普通家庭的财富配置,几乎都绕不开一块砖。

这种“砖头主义”一度创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GDP增长,催生了无数“中产”幻觉,也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底层叙事逻辑。

但砖头主义的黄金年代已经走到尽头。


一、砖头主义的终结,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

房地产不再是财富的发动机,而成了债务的黑洞:

  • 人口红利消失,三四线城市“鬼城化”;

  • 土地财政耗尽,地方政府债台高筑;

  • 年轻人不再愿意背负几十年的房贷,只为一套“归属感”。

房子作为金融工具的逻辑被戳破,它只能温饱,无法再造富。

而温饱,是政体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人连活都活不下去。但过去这种靠砖头提供温饱、拉动经济、提高流动、分配财富的路径,已经不通了。


二、从砖头到人头:新时代“人矿主义”

当砖头不值钱了,国家的目光就转向了新的资源:人本身

“人矿”这个词,不从贬义理解,而是一种冷静的、系统性的资源逻辑:

  • 每个年轻人是潜在的税源、劳动力、消费力;

  • 每个家庭是社会稳定的负担承担者与转嫁容器;

  • 每个毕业生是可以“开发”的信用资产、数据单元、市场参与者。

过去土地决定财富,现在是人头决定价值。但这不是人性觉醒,而是制度对“财富构成”的重新定义:

  • 高学历、健康、守规矩的人值钱;

  • 弱者、病人、非主流、反抗者,是“非生产资源”。

人被编号、评估、排序、再投放,变成一个算法系统中可控的变量。这不是遥远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三、公民福利:不是权利,是维持人矿运转的润滑剂

抢人大战、户籍改革、社保统筹、医疗下沉,乍一看都是“福利提升”。

但它们的真正逻辑在于:提高人矿质量与效率

不是为了让你更幸福,而是:

  • 你吃得饱,才能干活;

  • 你不出事,系统才稳定;

  • 你愿意被管理,制度才高效。

福利不是仁慈,而是投入成本;“维稳”不是压制,而是资产保值。


四、未来的人,也可能被“贬值”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这句话,很多人信以为真,以为可以躺着等福利的提高。但现实可能是:

  • 将来的人也会“不值钱”,因为“供大于求”;

  • 无业者、老年人、慢性病人、非数字化人才,会被算法“降权”;

  • 人本身的价值,将被“社会定义”,而不是天然拥有。

就像今天不是所有“人”都能享有同样的“人权”,未来的你我,也可能只是系统中的“冗余数据”。

曾有一款名为《沉沦意志》的游戏:每个人都被植入意志模块,每一分行为都服务于秩序本身。没有自由,没有选择,只有任务、配额和合格标准。

这并非虚构,而是人矿社会的极致表现形式雏形。


结语:你要不要竞争,已经不是你的选择了

世界不是因为你愿意,就温柔下来。
竞争不是选项,而是默认设置。
不参与,不是出世,而是默默成为消耗品。

砖头之后是人头,资本总能找到新的“矿”。

问题只是:你愿不愿意被定义?你能不能拥有一点定义自己的能力?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