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聖經 與 心理學 解析" #我執 "困境 !!希望大家都能" #釋懷 " 開開心心 #平靜安穩的好好過日子 !!
IPFS
緣起 :
當別人 有意,無意 得罪 或 傷害你時, 一旦你在意( 你認真 ) 就輸了!
因為是自己將 自己 困在 " 我執 " 的囚籠中!
D.S.
以下從聖經教導與心理學角度,解析「當他人傷害你時,過度在意會陷入『我執』囚籠」的思想:
一、聖經中的金句與教導
「不要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馬書12:21)
聖經強調面對惡意時,不應被負面情緒主宰,而是以善行回應。
若過度糾結於傷害,等同於讓惡意掌控自己的心靈,偏離了「以善勝惡」的原則。
延伸解讀:這教導呼籲人放下報復的執念,透過寬恕與善行釋放自我,避免陷入怨恨
的牢籠。
「愛是恆久忍耐……不計算人的惡」(哥林多前書13:5)
真正的愛包含接納與寬容,不將他人的過犯記在心裡。若執著於傷害,反而會遮蔽內心的平安與愛的實踐。
延伸解讀:心理學研究也指出,寬恕能降低焦慮與壓力,促進心理健康,與聖經的教
導不謀而合。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馬太福音7:1)
過度在意他人行為,常伴隨對他人的批判與自我正義感。
聖經提醒,專注於「論斷」會讓人陷入自我中心的盲點,忽略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
此經文強調「心念管理」的重要性。若放任負面情緒佔據內心,將導致生命方向的偏離,與「我執」的強化。
二、心理學的觀點與理論
認知行為療法(CBT)中的「認知重構」
心理學認為,人對事件的「解讀」比事件本身更影響情緒。
若將他人的傷害解讀為「對自我價值的否定」,會引發憤怒與執著;反之,若視為「他人的侷限或誤解」,則能減少情緒困擾。
舉例:當他人批評你時,若認定「他在攻擊我的人格」,會引發防衛;
若理解為「他的觀點受限於自身經驗」,則較易釋懷。
情緒調節中的「接納與承諾療法(ACT)」
ACT強調「接納負面情緒」而非對抗。
舉例:承認受傷的感受,但不讓它定義自我價值。
這與「不困於我執」的理念一致,避免因抗拒情緒而強化痛苦。
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理論
此理論主張區分「他人行為」與「自我價值」。
成熟的心理狀態能分辨「他人的傷害」與「自己的選擇」,例如:「他傷害了我,但我仍能選擇如何回應」,避免因他人行為陷入自我懷疑。
正念(Mindfulness)與「去中心化」
正念練習教導以旁觀者角度觀察情緒,而非認同情緒。例如,覺察「我正在生氣」,而非「我就是憤怒的人」。這種抽離能減少「我執」,避免被情緒綁架。
心理學中的「情緒ABC理論」
艾利斯的理論指出,事件(A)本身不直接導致情緒(C),而是信念(B)的中介作用。 例如,若堅信「他人必須公平對待我」,一旦受傷害,便會產生強烈挫折;若調整為「他人行為反映其狀態,與我無關」,則能減少執著。
三、整合分析:超越「我執」的實踐
聖經與心理學的共同核心
兩者皆強調「心念的主動轉化」:聖經透過信仰引導寬恕,心理學透過認知調整管理情緒。 例如,聖經的「愛仇敵」與心理學的「接納療法」,均指向放下對「公平」的執著,轉向內在自由。
「我執」的本質與解方
「我執」源於將自我價值依附於外在評價。聖經提醒「你們是神的殿」(哥林多前書
3:16),心理學則主張建立穩定的自我概念。兩者均建議以更高維度的價值觀(如
信仰或人生意義)超越當下的傷害。
實際應用步驟
覺察情緒:承認受傷,但不認同為「自我定義」
(例:區分「他傷害我」與「我是受害者」)。
認知重評:問自己:「這事件是否定義了我的價值?還是反映對方的侷限?」
選擇回應:根據聖經的「以善勝惡」或心理學的「接納承諾」,主動決定如何行動。
結論
從聖經與心理學的角度,面對傷害時的「不執著」並非壓抑情緒,而是透過認知轉化與價值重定向,將心力從「對抗他人」轉向「自我成長」。
這不僅能避免困於「我執」,更能實踐信仰與心理健康的雙重自由。
G.K.
關鍵要點
聖經教導我們原諒他人,避免被憤怒和怨恨 困住,這可能與「我執」有關,強調放下自我中心的傷害。
心理學研究顯示,記恨會導致反芻思維、壓力增加 和 心理健康問題,如憂鬱,類似於陷入自我執著的狀態。
這兩個觀點都建議不要過度在意別人的冒犯,以免陷入負面情緒的循環。
聖經觀點
聖經中有多處經文鼓勵原諒他人,幫助我們避免被憤怒和怨恨困住,這與避免陷入
「我執」或 自我中心的囚籠 有關。
例如:
以弗所書 4:31-32 說:「要除去一切苦毒、惱恨、忿怒…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如同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這鼓勵我們放下怨恨,反映神的愛,免於被自我傷害的憤怒控制 (Ephesians 4:31-32, NIV)。
馬太福音 6:14-15 提到:「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這表明記恨會影響我們與神的關係,提醒我們原諒他人以保持靈性健康 (Matthew 6:14-15, NIV)。
利未記 19:18 命令:「不可報仇,也不可懷恨…要愛人如己。」這明確禁止記恨,鼓勵愛他人,防止我們陷入自我中心的憤怒 (Leviticus 19:18, NIV)。
這些經文顯示,當別人冒犯我們時,若過度在意,會讓我們陷入怨恨,與神的教導相悖,類似於被「我執」困住。
心理學觀點
從心理學角度看,記恨會導致負面情緒的循環,類似於陷入「我執」的狀態。研究顯示:
記恨會引起反芻思維(rumination),即不斷回想被冒犯的經歷,這會增加憤怒和壓力,損害心理健康,例如增加憂鬱的風險 (The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Holding a Grudge)。
長期壓力可能導致身體健康問題,如頭痛、心臟病,進一步證明記恨如何讓我們陷入自我中心的痛苦循環。
原諒他人則能促進情緒穩定,減少壓力,改善整體幸福感,這與聖經的教導相呼應。
因此,心理學也建議不要過度在意別人的冒犯,以免陷入負面情緒,類似於聖經所說的避免被「我執」困住。
詳細報告 :
以下是對上述思想的深入分析,結合聖經金句和心理學觀點,探討當別人有意或無意冒犯我們時,若過度在意會如何陷入「我執」的囚籠。
聖經金句的分析
聖經中多處提到原諒和不記恨的重要性,這與避免陷入自我中心的「我執」有密切關係。以下是具體經文及其含義:
以弗所書 4:31-32(NIV):
「要除去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喧嚷、毀謗,連一切的惡毒都要除去;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如同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 這段經文強調要積極去除負面情緒,如苦毒和忿怒,代之以仁愛和饒恕。這表明,當我們被冒犯時,若執著於傷害,會讓自己陷入怨恨的循環,與神的教導相悖,類似於被「我執」困住,無法展現基督的愛。
馬太福音 6:14-15(NIV):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這段話指出,原諒他人與我們與神的關係密切相關。若我們記恨他人,會影響自己的靈性健康,陷入自我中心的憤怒,無法體驗神的饒恕。這與「我執」的概念相符,因為記恨讓我們過度關注自己的傷害,而非神的恩典。
利未記 19:18(NIV):
「不可報仇,也不可懷恨你本民的弟兄;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 這段經文明確禁止記恨,並鼓勵愛人如己。這表明,記恨會讓我們陷入自我中心的憤怒,違背愛鄰如己的原則,類似於被「我執」困住,無法與他人和諧相處。
這些經文共同指出,當別人冒犯我們時,若過度在意,會讓我們陷入怨恨,損害靈性健康,這與「我執」的囚籠概念相符。
心理學觀點的深入探討
從心理學角度看,記恨會導致一系列負面心理和生理效應,類似於陷入「我執」的狀態。以下是詳細分析:
研究顯示,記恨會引發反芻思維(rumination),即不斷回想被冒犯的經歷,這會加劇憤怒和壓力。例如,根據 The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Holding a Grudge,記恨會讓人陷入負面情緒,如怨恨、苦毒、絕望或憤怒,損害整體幸福感。以下是具體影響的表格:
此外,長期壓力可能導致身體健康問題,如頭痛、心臟病和免疫力下降,這進一步證明記恨如何讓我們陷入自我中心的痛苦循環。研究也指出,原諒他人能改善應對方式和人際關係,促進心理和生理健康,這與聖經的教導相呼應。
綜合分析
綜合聖經和心理學觀點,當別人有意或無意冒犯我們時,若過度在意,會讓我們陷入「我執」的囚籠。聖經教導我們原諒他人,免於被怨恨困住,反映神的愛;心理學則顯示記恨會導致反芻思維和壓力,損害心理健康,類似於被自我中心的負面情緒控制。兩者都建議我們放下過度在意,選擇原諒,以保持靈性和心理的自由。
例如,以弗所書 4:31-32 鼓勵我們去除苦毒,心理學則指出這能減少壓力;馬太福音 6:14-15 強調原諒與靈性健康相關,心理學研究也顯示原諒能改善幸福感。利未記 19:18 的「愛人如己」與心理學的原諒益處相呼應,幫助我們避免陷入自我執著的循環。
因此,無論從靈性還是科學角度,過度在意別人的冒犯都會讓我們失去內心的平靜,陷入「我執」的囚籠,建議我們學習原諒,選擇釋放負面情緒。
關鍵引用
Ephesians 4:31-32 in NIV, Bible Gateway
Matthew 6:14-15 in NIV, Bible Gateway
Leviticus 19:18 in NIV, Bible Gateway
The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Holding a Grudge, Verywell Mind
—來自真師傅發佈於真師傅的AI沙龍 vocus.cc/article/67e...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