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艸祭
陽光、微風、空氣瀰漫著聞得到的甘甜,這是我揹上背包獨自旅行的第一個城市:台南。沒有高級的自駕車,也沒有機車駕照,唯有手機裡的 Google Map,和獨有的雙 11 號交通工具。「路,是人走出來的!」——我想,我就是這句話最死心塌地的信徒。
漫步穿梭於巷衖小道,累了或想在 AB 點之間休息時,就踩上腳踏板,駕著鐵馬以蛇行逆向於各種馬路虎口的切角。彷彿莫非定律的注定,愈是熟悉愈是容易出錯,在城市裡迷路的機會遠比在鄉間小路要大。那些總是長在每個縣市裡一樣的路名,中正路和中山路的一堆,總有那麼幾分鐘會有似曾相識卻景物全非的樣貌;或是遇到需要上橋的交叉點,動態地圖永遠是難以分辨的閾限空間,讓我會有鬼打牆般汗流浹背的緊張。忘卻了分辨式 AI 指路你的兩點一線,跟現實生活裡的路並不總是同一回事。
那是我背包獨旅的第一次——艸祭,以紙頁祭天地,正與對街有著「全臺首學」封號的孔廟遙遙相望,是一家獨立書店兼民宿。最初的負責人姓蔡,上為「艸」下為「祭」,故為「艸祭」。這是我沒有機會問到老闆本人,關於書店民宿名稱的猜測。因為念想著一隅綠地上的書洞,結果綠地竟成為孔子的坐上墊。
好像只要是一出門,就會丟了自己一樣。我的第一次其實是有準備的出發。行前三天就訂好了民宿,並稍微把最想去的地方做了些準備功課。從台南火車站走到這裡並不算太遠,途中還有許多可以讓你分心的去處,就像是圓環來到台南後,也一直重複在不同區出現。城裡的道路從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圓環奔向四周竄流,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忘了要去的地方。一路晃到「艸祭」,時間正好是夕陽前的小憩時間。
Check in 時跟老闆娘 Emily 聊了幾句後,便開始我的書洞行程。從櫃檯中央通道穿過廊間兩排的書櫃,左方空間是個小型的圖書館,整壁以書疊起的書牆,靠近轉彎的廊道處設有咖啡機,供你隨時隨地補充能量。光灑進的那一大面落地窗,似乎有種魔力似地挑動我的觸覺神經,身體想要依偎在光影流瀉的一處,或坐或倚牆屁股著地傾斜閱讀。那面光透,把整個磨石子地板曬得潔亮,生出了一塊籠罩在一種純淨、透明的奇異空間,驅走了石灰牆的陰冷。白天的時候閱讀宛若在天堂,一種沒有瑕疵、莊嚴的白淨;而晚上的閱讀襯映上昏黃的燈光,卻有種萬物安戚的舒適感。
我轉身繼續回到中央廊道,盡頭處一只竹梯子從二樓到地下一樓貫穿樓閣中堂,一樓至地下樓處有一座石梯,連接石梯的空間是另一個書洞。我倚著梯子仰望著那搆不著的書櫃,一本本掃視內心嚮往的地方。這裡的藏書有著豐富的原文書籍,中文、日文、英文等夾雜在每一格書櫃裡。小詩、教育理論、藝術刊物,還有小說等琳瑯滿目,心想著能不能伸手去拿?就這樣爬上爬下地撿起三本書,往住房區的樓梯找到女賓床位。牆上的小語是 Emily 預先安排好的貼心,你不必爬上爬下的找尋,答案都藏在那些角落小語與圖標。你需要的、想問的、你正在尋找的,都在這裡。四樓是交誼廳,一上樓就能看見世界,的地圖。地圖有未曾去過的遠方。世界有時很小,小到一個人便能自成宇宙;世界更多時候卻很大,大到竟裝不下我一個人。我一直相信腳踩過的地方,世界才真實。中島區後方的廚房,還貼了一張手繪風格的府城街道小吃圖,任君挑選店家,不怕你來晚了或者必須一大早離開,就怕你吃不完。
聽起來是個無聊的行程,花三四小時逃離一座城市跨越至另一個城市,只為了來放鬆、閱讀與呼吸。這一座書洞,是我棲息的樹洞,跨越時空的蟲洞,也是我的靈感之城。
有人說:「嗜愛閱讀是一種對人生的逃避。」我從來不否認,卻也矢口否認——那樣的脫逃,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像是草木昆蟲,都有冬眠。短暫的沉思或陷入另一種他人的人生,換來的遠比用盡全力死撐自己不愛做的事,是某種程度的解脫、沉澱。能在幾小時到幾週之間,活過別人的一生;甚至有時,只得到一句話,足矣。那些,都是讓我更珍惜每個當下的寶藏。
一隻黑貓在對面的書窗像是引領我進入,我再度陷入慌張猶豫,死生多次後接下來會是怎樣的人生?圖書館艾爾姆女士,指著二樓書櫃最高處那本沾滿灰塵的書,詢問:「你確定你要這一本?」取了書,並隨手遞給我一支筆。這一次我頭低低,沒有回話的點頭。在地毀天崩之前,我打開它,然後開始寫……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