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房事開始

風島之嵐
·
·
IPFS
·
別人口中的老家,可能是陪伴自己走過出生、孩提和青少年的成長階段,甚至是成家立業後的古厝。雖然十八歲以前的我戶籍和生活都在菊島,但我一來既不是在地出生的澎湖人,二來父母也只是客居離島討生活的異鄉人,若依照這個標準,澎湖的房子能稱之為老家嗎 ?

過去這一年,我回澎湖的次數比以往多很多,大約每一季至少就會來回飛一趟這樣的頻率 ! 過於反常的飛行次數已經引起母親的注意,曾試探性的問我 「你回去做甚麼 ? 老家那裏又沒人了,是不是有認識誰 ? 」。

認識誰 ?! 喔 ~ 親愛的母親大人 ! 是澎湖耶 ! 怎麼會沒有認識的人 ? 我有不少同學還打算為故鄉奉獻一生呢 ! 說話何必拐彎抹角,妳想問的應該是我是否在異地偷藏情人吧 ?!

話說回澎湖的理由,沒甚麼,就是當房奴。

這是間45年的老房子 ( 民國68年購置 ),2樓半的透天厝,四房四廳外加一套半的衛浴。每次我回去就是打掃環境、熱熱車子的引擎、瞻前顧後照看一下老家的裡裡外外,和同巷的老鄰居打打招呼送個伴手禮甚麼的,問候彼此也宣告自己還好好活著。

老家建置前原是一片荒置的農地,在母親工作的學校旁,在日據時代仍屬於城外的化外之境。父母與建商簽約當時,房子連個影子都沒有,以現在的術語來說,就是在土地上建築夢想的預售屋。

依稀記得老家在興建時,母親不時會牽著未滿四歲的我到工地「看」施工。真的只是「看」施工,建築工法母親怎懂 ?! 小不點的我更不懂大人所謂的「家」在哪裡,眼前我只感覺冬天的風好大、好冷,我得緊握母親的手才不會失足掉入諾大的地基裡。

又再想起,房子交屋後,為了省卻搬家的費用,父親向人借了拖板車,就這麼搖搖晃晃一車一車地將原住在教師宿舍的家用品搬進新屋。入住的頭一天,我是坐在客廳地板上的,而且有好長一段時間全家人都是以這樣的姿態捧著碗吃飯,想來那時家裡的經濟條件不過比家徒四壁好一些,生活簡單到連張餐桌都沒有。

45年的物換星移,老房子怎麼可能沒有任何變化 ? 隨著不同生命階段的需要,以及常年遭受澎湖鹼水煙和東北季風的凌遲與考驗,老家的主結構雖然不變,但仔細分說細節處卻也變化不少。

搬入後沒幾年,原本沒設棚架、開放透亮的小庭院,那些種滿在空心石磚矮牆內的蘆薈,母親不拿來敷臉了,全移了走 ; 又過了幾年,拆掉頹圮的小紅木門,加蓋頂篷,改建成狀似深宅大院的高牆闊門,大約就是現在看到的模樣。緊接著整條巷子像瘟疫蔓延似的,一整排前前後後至少十戶的鄰居接續都做了相同的改建後,大家陸陸續續把原先停在院外的摩托車挪了進來,合起層層門扇,各自門躲進結束工作後的城堡裡。門外,不再有孩子的嘻鬧聲。

我的童年大約就是結束在那個時候,那扇門前。

八年前母親在廚房跌倒、嚴重摔傷膝蓋,那時在她身旁的是連話都說不清楚的妹妹,後來還是隔壁鄰居聽到的呼救聲才緊急協助母親就醫。得知消息後的我,隔日趕搭著早班機回澎湖將媽媽和和妹妹接來臺北同住,在那之後,老家就一直閒置著。

房子長久空著沒人住就容易出問題。前年我有次選擇天轉涼後回去,巡看房間時被二樓置衣間地上的一攤落石給嚇著了 ! 哪來的 ? 抬頭一望,原來是天花板崩落的泥塊,而且天花板的鋼筋還都露了餡 ! 這事非同小可,馬上安排專業師傅來鑑定,果不出意料之外,就是屋頂的防水層出了問題,這下連同其他壞掉的、老舊的、滲水的、動線不順暢的、現在不方便使用的、甚至是過去看不順眼的,全都寫入即將啟動的老屋整修計畫中,這下我注定得當一段好長時間的空中飛人,臺北、澎湖兩邊跑,逃不掉。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風島之嵐生活過得很實際,腦袋裡卻有著天馬行空!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寫給小兔子的22封書信之7

2024店長記事(下)

2024店長記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