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年,自學申請書

慕飲自由學
·
·
IPFS
·
帶著兩個女兒一路從小一自學到現在八年級,整理了自己寫自學申請書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每年四月和十月,對於自學家庭來說就跟五月報稅一樣有件非做不可的惱人事兒,那就是要繳交自學申請書。對於第一次,或是開始自學頭一兩年的家庭來說,這真的是個有人給你答案抄都還不知道怎麼抄的一項考試。註1

今年是咱們家進入自學的第九個年頭了,這麼多年下來,自學申請書已經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撰寫,也不會成為負擔,趁現在還有些時間,剛好分享一下這些年的經驗。不過得先聲明,每個縣市的教育局對自學態度都不同,這邊的經驗僅能代表新北市的部分樣貌。(畢竟每年都會有不同的評審委員)

我們感受新北市政府對自學的態度是open的,所以並不會有特別“刁難”的狀態。(也有可能是自學人數相對比較多)。目前只有過一次被要求補件,不過那次是不知為何上傳了未完成的檔案而不自知,當然會被要求補件呀!原則上我推測只要不是影響到孩子的受教權,申請書沒有通過都是可以補件通過的(我有聽過不只補件一次的),所以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然後憂心忡忡幾個月呀。

把驚嚇念頭清空之後,就可以好好來寫申請書了。每個家庭決定自學的原因都不相同,所以誠實地寫出為什麼要自學即可。譬如當初B1的第一份自學申請書(小一),自學的原因之一甚至寫上了:如果去上學,家長和小孩相處時間會太短(當時是真心的,現在覺得那時腦子壞了嗎?),也希望能和差四歲的妹妹有多一點時間相處培養感情(現在兩人在一起超過五分鐘就有人要告狀,再次覺得當時腦子怎麼了)。

接著就是學習內容的安排了,也是初次寫申請書最苦惱/害怕的篇章。在進入各項細節之前我覺得很重要的事是好好想過一遍。想什麼呢?就是希望孩子每天的生活要長什麼樣子。(這需要和孩子談過有基本共識。)我甚至覺得這個思考應該是撰寫整份申請書最重要的一件事,因為才會知道這段申請期間的重點是什麼。譬如我們當初希望小學中低年級是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想要的生活長相是以家庭為主:每天一起做做家事(灰姑娘養成班來著)、每週都會出去走走晃晃、是很輕鬆且彈性的。因此所謂的“學習”科目就沒有太多。當大家都對申請期間的主軸有共識,學期中就不會因為看到別人有做什麼自己家沒有做而心慌,再度自己嚇自己。自學生活其實是常常在變動的,家長內心的穩定對小孩很重要啊。

另外我自己還蠻重視的就是每學期孩子都有一項「專案」。雖然叫專案好像很厲害,但其實就是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或想做的事情。這也是自學的好處之一,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摸索及認識自己。譬如B1三年級上學期開學前說想要自己做衣服出來(而且是要有神秘感的?!?!),我們於是找到了願意開親子機縫的老師,從零基礎開始,最後做了裙子、上衣、斗篷。學期結束後B1告訴我,他發現他對’'製作’'衣服沒興趣,他有興趣的是’'設計’'服裝。我覺得這是一個好棒的認識自己的經驗。

想清楚主軸有初步共識,加上孩子的特質或長項,每個家庭的申請書就會長得不一樣了。譬如小一的B1文字能力不錯,我們就每天寫日記,生字就從日記中不會的來學。B1對數字能力還不錯,五歲半開始領零用錢,對應的“作業”就是每週記帳。B1從小就喜歡在廚房打轉,所以我們就有協助午晚餐準備、學做蛋黃酥。我們家希望和小孩有很多一起生活的時間,所以就有年度旅行,而因為B1也喜歡畫畫,所以搭配的“作業”就是圖文小遊記。...舉這些的例子是要說明不一定需要按照學校裡的每個科目寫,然後硬塞進時間表,而是依照前面想過的主軸來安排就可以了。畢竟自學就是自主學習,當然是以自己家庭實際的狀況為主,而不是寫一份闖關用的申請書。

當你寫一份思考過的申請書,就算頁數少、也不是用制式的格式,評審還是會讓你過關的(再次強調是新北市的部分經驗)。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會提到想清楚孩子每天生活要長什麼樣子是整份申請書最重要的事。可以幫助孩子和家長更確認接下來的重心,穩定好自己,也才能面對外界因好奇、不認同所產生的180個問題呀!(苦笑)

至於如果到時候執行和申請書寫得不一樣怎麼辦?當然會不一樣呀,從寫申請書到實際執行差了四五個月,怎麼可能一模一樣呢!我們家從來沒有過一次是一樣的,我自己的做法是在九月那份報告書中寫清楚最後執行和計劃不同的地方和原因即可,所以這點也不用太擔心啦。

問答集(再次聲明是新北經驗):

  1. 教學計畫書可以使用自己的格式嗎?

當然可以喔,只要能清楚完整表達自學的規劃,格式不是重點,內容才是王道。不過記得其他的資料要齊全。

  1. 學習領域一定要每科都包含嗎?教材要用什麼好?怎麼評量?

這一點就是在上面說的思考中要一起想的。譬如B1小一的申請書就沒有學校的公民社會自然...等學科,可是有生活這項領域,生活當然不會有教材呀,就是烹飪、手作、家事。評量方式則是影像紀錄或是學會戚風蛋糕。國語則是配合B1很早識字的狀態採用大量閱讀和寫作,評量方式是日記。

  1. 日課表需要每個小時都列出來嗎?

我們沒有這樣列而是把時間分成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然後填上預計做的事。譬如:

週一:

上午:當週計畫、國文

中午:準備午餐、用餐、休息

下午:專案、鋼琴課

晚上:英文繪本

週五:外出日(就不會安排其他事情)

我覺得自學的好處之一就是時間內容都富有彈性可以滾動式調整,時間沒有切這麼細,也不會因為沒做到計畫而有負面情緒。

  1. 孩子沒有特別想做的事怎麼辦?

本來就不是一定會有想做的事呀。有些人天生就有很明確好定義的特長或喜好,譬如:唱歌、跳舞、畫畫....,這樣的孩子父母很容易知道他的長處(而且做得好還可以獲得成就感的正向回饋)。但有些人的興趣專長不是很明確可以定義出來的,譬如:好像都在玩樂高或蓋積木,也許他擅長的是立體結構;只想和同儕玩,不在意玩什麼,也許他擅長的是溝通協調。當然一開始還是需要父母引導誘騙XD,但還是得以孩子的興趣特長意願為主。誘騙的意思是有些孩子聽到上課或對新事物接受度低,是要誘騙他進入一個他有可能有興趣的世界,而不是誘騙他去完成家長的夢想。如果一開始真的沒有想做的也沒關係呀,安排大量的空白時間,對中低年級的小孩本來就還蠻重要的,讓他每天都有放空時間,慢慢地也會有想要做的事。

這是目前暫時想到比較常被問到的疑問,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之後如果有想到其他內容會再繼續補充。這邊設定的是第一次寫自學申請書的家庭,通常都會是中低年級,所以舉的例子也是以中低年級為主,如果有其他問題也歡迎提問。最後祝大家自學申請書寫得順利,自學生活也過得開心!

註1:老杯大一外文選修了日文,但因為翹課太嚴重而且也沒讀書,期末考時同學要讓他抄他都因為完全看不懂而寫不出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慕飲自由學對很多事充滿興趣,卻常常半途而廢; 自由學的路上,永遠在拖延與行動之間折返跑 白天喜歡和兩個自學女兒黏在一起,卻在夜深人靜感到窒息 學自由的過程中,總在老慕與老木之間急促轉身 我是慕飲,在這裡飲自由、飲生活、飲掙扎也飲暢快 希望最後釀成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