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泽西说真相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解码中国(18)——教育国际化的骗局与“政治买票”

泽西说真相
·

泽西

内容提要:

本文深入揭示了近年来中国高校大规模引入非洲留学生的背后动因与荒谬现实。所谓“花钱买黑”,表面上打着教育国际化、人文交流的旗号,实则是用纳税人的真金白银进行“政治投票交易”,以换取非洲国家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对中国的支持。通过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如山东大学的“学伴制度”、浙江工业大学的免试毕业、武汉大学的“贵族式特供”,展现了高校内部的学术腐败、制度不公与道德沦陷。同时对比中国本土寒门学子的困境,凸显了“媚外欺内”的制度羞辱和教育公平的崩塌。文章指出,这是一场用青年尊严换取国际虚名的“现代投名状”,是一场对教育本质的背叛。

 “花钱买黑”:“国际化”还是“政治演出”?

“花钱买黑”的话题时不时在网上热一下,日前,又有人在网上发帖,发出欢呼,说有重大利好,教育部出新规啦,今后不以留学生数量作为高校拨款的唯一依据啦。据此,有人推断说,黑人留学生的好日子可能要到头了。对此,我当然很兴奋,于是满腔热情地上网查证,结果又失望了。但失望之余,我就在思考,为什么“花钱买黑”的话题反复发作呢?这至少表明,有无数的人在期盼着把这件脏衣服扔掉,但我深知,只要习近平不死,这件脏衣服就还会一直套在中国高校的身上,让人恶心,让人羞耻。

所谓“花钱买黑”,其直接含义就是花大价钱买来黑人留学生,其隐喻意义就是用财政等资源来买虚荣,买病态,买民怨,买社会不公与撕裂。所谓“花钱买黑”,一是特权化,超国民待遇,奖学金高,吃住条件好,毕业宽松;二是“学伴计划”,性资源外送;三是成绩造假,考试宽松,论文抄袭,学术不端不被追责;四是性骚扰,打架,生活作风等问题频发,但一再被遮掩,舆论被管控。上述种种病态现象都是“花钱买黑”的隐喻意义。

“花钱买黑”,中国政府打的是教育国际化,中非友好合作,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非命运共同体等政治旗号,或者表述为加深中非民间友谊,推动中国高校走出去,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等等自我欺骗的美名。一言以蔽之,冠冕堂皇之下,掩藏的却是惊人的中央财政支出,地方政府摊派,教育不公,媚外卷内,还有,国际化排名装点之下的教育政治化和教育劣质化。

寒门学子与“特供留学生”的悲剧对比:谁在为外交买单?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的非洲留学生居全球首位,这是事实,但有人说中国是非洲留学生全球最大的目的国,这个说法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些留学生不是他们自己选择考入中国高校的,而是中共花大价钱请他们来中国留学的,他们是请来的爷。准确地说,是习近平花中国纳税人的钱买他们来中国留学的。2018年,在中非合作论坛上,习又宣布“未来三年提供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2023年3月31日,原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在《此生难忘是非洲》的演讲中说,我们要拿出600亿美金来帮助非洲人才来华留学。据悉,现在中国的非洲留学生已接近9万人了。

 “花钱买黑”,中共是用真金白银在行动。为非洲留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医疗保险、交通补贴等等一应俱全,全额报销,很多高校还给非洲留学生每人每年补贴10万元,有的甚至每年补贴30万元。2024年6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胡必亮院长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应该将每年给予非洲留学生的奖学金由10万元人民币提高到30万元。他说,一年才10万元,不多嘛。

 网上有一则采访非洲在华留学生的视频让人感慨万千,五味杂陈。一位非洲留学生表示,在中国留学真的很幸福,她利用中国发的一年10万奖学金,已经完成了17个国家的旅行。

与此同时,几百万贫困的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是学费年年攀升的窘迫。近年来,​​大学学费涨幅普遍在30%-50%,特定学科的年学费涨幅最高达到160%。学历在年年贬值,但大学学费却在年年飙升。面对几百万穷困的大学生,中国政府从没有伸过援手,甚至连一个关爱的眼神都没有。为了日益高涨的学费,几百万穷困学子内心备受煎熬,很多女大学生为了学费和生活费,甚至被迫卖身。一面是“朱门酒肉臭”,一面是“路有冻死骨”。还有,中国学生要进985高校,考分必须是650份左右,而非洲留学生只需提供高中毕业证和基础英语能力证明即可一路绿灯。寒门学子一面承受着内卷的焦虑,一面还要忍受“特供待遇”的反差羞辱。面对着这种“另赠友邦,不予家奴”的不公,眼看着非洲留学生的种种超国民待遇,让人不得不发出怒吼,这他妈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金钱砸出的“学伴”制度:性资源配给与学术腐败的双重沦陷

案例一:山东大学的“学伴计划”。所谓“学伴计划”,就是为外国留学生配备中国异性学生作为学习生活上的伙伴,就是为每位留学生配备三名中国女生做“学伴”。“学伴”是强行分派给女生的政治任务,被派的女生需协助他们生活起居,学习辅导,甚至陪同游玩,配社交,配性交等。有网友讽刺这种“学伴计划”为“配种计划”。

案例二:浙江工业大学的非洲留学生可拿高额奖学金,免试毕业。非洲留学生即便学习成绩很差,语言不通,照样能顺利毕业。有教师曾匿名反映,但校方明确要求“不能让留学生挂科”。另外,留学生奖学金高达每人每年6万元人民币以上,生活全包,还能领高额政府补贴。而本地贫困生却要为学费和生活费苦苦挣扎煎熬。

 案例三:华中科技大学的留学生作弊照样能毕业。留学生在考试中集体作弊被抓,校方轻轻放过,仅做口头批评。教师如果打留学生低分,还会被校领导“谈话提醒”。甚至出现留学生论文抄袭,但如此学术不端行为却被有意掩盖。所以,有学生愤怒地说,“我们在拼命努力,他们在躺着享受”。

 案例四:武汉大学的非洲留学生与普通学生完全处于“两种世界”。留学生享有专属楼层,专属图书馆阅览区,独享单间或两人间,带独立卫生间独立浴室。另外,给留学生免费游长江,免费游武当等,且每人补贴上千元。校园内留学生舞会、派对、文化节盛况空前,校方资助,极度铺张。

 案例五:在南京某高校,校园内有非洲留学生多次骚扰女生,甚至跟踪拍照。女生报警并向学校举报,但校方选择无视,压着不报,理由是“怕影响学校形象”。最后受害女生却被劝退学,令人齿寒心颤。

 “国际化”的真相:中国高校已沦为政治投票的交易所?

面对高校以上种种乱象,如果我们把视角拉长,就能看清,它背后其实是一场自上而下、以政治逻辑压倒学术逻辑的肮脏交易。“花钱买黑”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国际化,但“国际化”却是“花钱买黑”的由头和堂皇招牌。教育国际化讲的是人才双向流动,学术交流,哪有只看国际生数量一个指标?

但教育国际化名头现代响亮,可以忽悠上下左右不同的群体。于是,给地方政府摊牌任务也就名正言顺,顺理成章。于是,地方政府教育厅就以“发展教育出口产业”为由,摊派“留学生引进指标”,其实很多地方政府和高校负责人也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的。当然有少数马屁精是心领神会习的意图的。

比如,那个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是“花钱买黑”,鼓吹教育国际化的急先锋,为了讨好习近平,他花巨款引进黑人留学生,不止一个大学为黑人男学生配备中国女生陪读;他吹牛皮204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教育中心,第一大留学目的地国,许多国家将采用中国教材;他还提出理工科专业课必须施行思想政治化的荒谬要求,他还首开在全国高校课堂安装监控系统,设立告密制度,鼓励和奖励揭发教师,致使高校学生告密之风盛行。恶吏可以毁国。像陈宝生这样的恶吏只有被绞死才能平民愤。

“花钱买黑”的肮脏交易已引发连连恶果。它使得教育资源严重错配,原本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被过度倾斜到非洲留学生身上,而本国寒门学子却面临“考不进、读不起”的窘境。它使得校园矛盾和歧视问题日益加剧,非洲学生在校园中被特殊照顾,引发中国学生强烈不满。还有部分非洲留学生引发治安、暴力、性骚扰等事件,加剧种族矛盾。它使得教育“国际化”完全堕落为一块遮丑布。

 “花钱买黑”的真实意图就是“政治买票”

 高校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奉旨安排,奉谁的旨,当然是奉习近平的圣旨,因为习一心想做一带一路宗主国的领袖,因此,“花钱买黑”就是地缘政治交换的手段。非洲国家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的投票支持,那是中国外交手中的一张牌,教育援助非洲,是投桃送李,成了“换票工具”的一桩买卖。同时,“花钱买黑”,也试图培养亲华的非洲意见领袖,日后回国成为政要、商界精英,被视作影响当地舆论、政策倾向的战略投资和意识形态输出管道。但是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这一套没有用。苏联也曾花了很多钱,也有学伴的精心安排,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赔了夫人又折兵,养了一群白眼狼,回国后,那些留学生并没有人为苏联说话。当然,“花钱买黑”,也有用国际化办学的名义来安抚国内舆论,麻痹中产家长,制造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幻象。

“花钱买黑”就是让政治充当小姐,让学术充当丫鬟。 一面是学术规范与公平正义,一面是政治表演与外交工具。谁轻谁重?谁赢谁输?在当下的中国,这是不言而喻的。当一所大学连“学伴”计划都敢明目张胆地执行,并称其为“跨文化交流”;当一国教育系统在全球打着“输出教育”的旗帜,实则是用钱财来购买友谊;当一所大学把培养未来精英的讲堂变成政治工程的橱窗,把学术标准让位于政治考量,用羞辱本国青年学子的尊严来交换外交的筹码,用“国际化”的KPI,换来“花钱买黑”、媚外欺内的丑陋现象。那大学究竟是培养人的殿堂还是换取政治投票的菜市场?这种制度安排,怎会让一代青年有教育公平的信仰?

 (作者泽西,资深财经媒体人,曾供职于中国最大的财经传媒集团20多年,曾撰写过近200万字的深度报道和评论文章。现在干净世界平台和YouTube平台上创建自己的频道“泽西说真相”。主要讲述四大系列:中国问题报告系列,毛泽东的幽暗心理解析系列,时政新闻话题评论系列、泽西杂谈系列)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