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的奇趣心
2024年冬至下午,我有幸出席由協恩中學、西西基金會和素葉工作坊舉辦的《候鳥 — 我城的一位作家》(導演版)西西紀錄片放映會。這活動是為了紀念西西這位已離世一年的作家。《候鳥》這紀錄片我曾看過,但是次版本是「導演版」,自然是由導演何福仁先生為此放映會特別剪輯。記得其中一個片段是西西為她所製作的熊,寫了一本書名為《縫熊志》。新書發佈會那日,小思老師出席並有段講話。內容是她替書店的店員很擔心,因為不知如何為這書分類。這書不只是縫紉,更包含歷史故事、設計、地理等,內容豐富包羅萬有,且十分有趣。
的確,這本書可以看到西西的創作力及幻想力。收錄的熊,盡都是小說人物。大部份是中國系列,由傳說年代到清代。沒有照片(照片要到清末才傳到中國)跟從,只應透過有限的繪畫及想像,為每隻為縫製衣服。西西博覽群書,自然可以在當中找到靈感。
西西當初製作布熊,是為了鍛練她的左手。那為何選擇縫紉而非其他?記得紀錄片《候鳥》有提及,西西喜歡家政課。想必這讓她在路過製作熊仔店鋪時,報名學習。之後,她不但將製作熊仔視為手力訓練,也是顯露創意的媒介。
每一個熊仔「人物」,會書寫它們的出處、故事,最後是西西如何為熊仔設計衣服、頭飾等。有些還有配件,比如嵇康、阮咸,他倆是竹林七賢。按古籍,阮咸是彈奏圓月形的琴[註1]。西西為她的阮咸熊,也找來一個琴,然後配上披髮及衣衫不整。看著這些熊,總有莞爾一笑。西西童心未泯,在此全部盡顯。
無獨有偶,在閱讀《縫熊志》之先,剛好閱畢相仿的作品。它並非《縫熊志》的姊妹作《猿猴志》,而是《看房子》。
西西很喜歡旅行,大江南北四處走。以她擁有一顆好奇心,建築也自然不會放過。但她並非像建築書籍本,研究建築風格,而是透過建築物,書寫建築物及相關的故事。每一篇雖短,但都是精要。比如〈列特威德房子〉一篇,她是這樣書寫:
房子外貌好像由板塊砌成,其實其不止此,室內同樣是可以分拆、摺起來,再嵌接、組合的大小樣塊。整個二樓是一個大空間,可用移動的板壁自由分隔二、三個,甚至四個小房間;連浴室也是可隔可不隔。解拆,再重構。然而要嵌接得天衣無縫,就不能亂拆,而必須經過精確的計算。意念多麼有趣,可實際生活在內卻是另外一個問題。五、六十年代,我們曾經這樣生活:由於地方狹窄,睡的是碌架床,或者是帆布床,同樣日間摺合晚上攤放;一桌兼作讀寫和吃飯之用。那時,我們經過一天忙碌的工作,回到家裡多麼渴望一些穩定、牢靠的椅桌、睡床。(頁106、107)
西西從這種建築設計,拉到自身的經歷,讓讀者明白這房子的內裡情況。有趣的事,我也曾參觀這房子,卻對建築師的設計而感到驚訝。大概不同的生活經驗,會有不同感受。
那個年代的作家,總讓我們這世代的讀者稱羨,每個都是學富五車,且能侃侃而談。這兩本書正讓我有這感覺。
~~~~~~~~~~~~~~
[註1]《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維基百科)——
zh.wikipedia.org/wik...
《縫熊志》(一本)——www.mybookone.com.hk...
《看房子》(誠品)——
www.eslite.com/pro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