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教會生態轉變:再思5G世代牧養
這星期好幾次的「零確診」實在令人鼓舞,但願上帝憐憫全地,也憐憫疫情仍然嚴峻的其他國家。相信教會隨着限聚令結束,便逐步恢復實體聚會,歷時多月的全城抗疫就成為歷史,香港人亦如常昔日生活。然而,我認為教會群體應該沉澱反思一下疫情帶來的信仰生態影響,否則我們浪費了上帝容讓我們經歷的寶貴體驗,未能讓教會在變萬時代中回應。其中一樣我認為要深思的,就是媒體網絡在牧養與宣教中的參與角色。
2020年香港已進入5G網絡世代,雖然我不是IT人也甚少了解科技動向,但在生活中都不斷感受到網絡科技上的急速發展。由2019年6月開始的社會運動明顯發揮網上高清直播的威力,幾乎你同一時間可以在網上遊走太子、金鐘、西環、元朗等示威場地;運動中推出大量網上文宣,每天所發生的消息、核心價值、重要資訊都透過文宣設計所記錄;而食肆餐廳落單只需要使用二維碼,無須任何侍應;任何院校、機構、課程都轉為以電子表格報名;由2月當時需要通宵排隊買口罩,到4月已經轉為網上排隊登記抽籤口罩;違例泊車的執法者也開始用電子告票;足不出戶也可以網上購買一切生活所需。這些都是4G世界的技術,大家可以想像未來十年(2020至2030)的5G世代,會發展成一個怎樣的網絡世界?
然而,基督教界的網絡發展又如何?我嘗試列出我的觀察。過去幾年,神學院的網站作出了大翻新,由過去傳統乏味的設計轉變成現代感較強的精美網站,甚至開始經營Facebook、IG、YouTube等主要以35歲以下年輕一代的社交平台,製作很多短片來宣傳自己的「品牌」,從市場學角度,這是形象公關工程。神學院也開始發展網上延伸課程系統,也能讓忙碌的我過去也網上修讀了三個聖經課程。由於要保障自己及他人健康着想,過去三個月剎停實體聚會,結果任何機構、神學院、堂會都一窩蜂地進入了網絡世界。眾神學院都推出一系列網上免費課程,一些機構都舉辦直播敬拜或講座。你會發現,某些堂會因為疫情緣故而變得一盤散沙,但你會發現一些以青年人為主力的堂會,他們在疫情中發揮專業且出色的網絡宣傳與剪片製作,反而在在疫情中參與者人數不減反增。你會發現,有堂會本來內部的成人主日學放在其YouTube Channel 竟吸引至四萬人次收看,當中包括大量堂外信徒(當然是由於講師是知名神學院老師)。在抗疫時期的教會生態,每個堂會、神學院、機構都「搞d野」,無數網上免費課程、講座,連堂會教牧本身都被吸引去聽,那麼地方教會還需要做甚麼?
進入5G的世界,如何牧養在4G世代出生成長的新一代?我們必需再思網絡世代中的牧養與宣教。教會牧養必須要適切時代,與時並進,時代孕育着不同的人,時代在變,教會所敬拜的那位不變的上帝,如何在不斷更替的時代中被宣講?我並不是說要抹煞傳統模式的實體面談、輔導等。這種實體的關懷與同在,的而且確是網絡不能取締的。但我們要承認:新一代的牧養,同在的場景是也包括在網絡世界。願主引導我們繼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