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型vs迴避型依戀|為何彼此吸引,卻總是愛得痛苦

一樹一世界
·
·
IPFS
·
焦慮型拼命追,迴避型瘋狂逃——這兩種缺愛人格為何注定相互吸引卻又互相傷害?揭秘童年創傷如何影響愛情選擇,解析「熱情付出vs冷漠逃避」的惡性循環,文末附擺脫痛苦關係的自救指南。

為什麼我們總被「最不適合的人」吸引?

在感情世界裡,焦慮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彷彿有著一種宿命般的吸引力。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依戀模式,卻經常走到一起,最初彼此吸引,最終卻常常陷入痛苦的糾纏。

為什麼焦慮型會愛上迴避型?為什麼迴避型也會被焦慮型吸引?

而這樣的關係,真的有機會走向幸福嗎?

本文將用臨床案例拆解這兩種人格從「致命吸引」到「相互折磨」的全過程,文末附上打破宿命的自救指南


---


焦慮型與迴避型的相互吸引,來自內在的缺愛

焦慮型與迴避型的情感模式,本質上都是來自童年缺乏安全感的經驗。


核心需求互補的假象

- 焦慮型的#安全感需求

焦慮型依戀的核心需求是「穩定」,他們往往成長於不穩定的環境——可能是父母其中一方缺失,或是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極不穩定,有種若即若離的感覺

這種「曾經擁有,卻又好像隨時失去」的情感模式,使焦慮型的人在親密關係中容易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渴望透過不斷付出和犧牲來維繫愛情。


- 迴避型的#情感壓抑

迴避型依戀底層邏輯也是缺愛。可是不一樣的是他們從小在一個缺乏情感回應的環境中成長,可能父母對情緒需求不聞不問,甚至打壓。因此他們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輕易展露真實感受,給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

但事實上,在這種冷漠的保護殼下,內心深處同樣渴望被愛。


焦慮型對愛情的熱情與飽滿,正好填補了迴避型內心的空缺

而迴避型冷靜、獨立的外殼,則讓焦慮型產生安全感。

這兩種依戀模式其實都是沒有體驗過養育者無條件的愛,都希望生命中有一個人能夠出現,然後來拯救自己

這樣的性質互補,使他們初期相處時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


焦慮型與迴避型的關係模式:從吸引到折磨

1. 蜜月期:完美互補的假象

• 焦慮型被迴避型的情緒穩定所吸引,認為對方能帶來安全感

• 迴避型則被焦慮型的熱情所感染,感受到自己從未擁有過的愛與關注


2. 衝突期:需求不對等的拉扯

• 焦慮型渴望更多的關心與親密,而迴避型則開始感到壓力,選擇退縮

• 焦慮型開始不安,試圖用更多的關心、訊息轟炸,甚至測試對方的愛

• 迴避型則愈發冷淡,甚至逃避對話,讓焦慮型更加焦慮,進入惡性循環


3. 崩壞期:焦慮型崩潰,迴避型更確定自己不適合戀愛

• 焦慮型在一次次的失望中終於崩潰,帶著傷痛離開

• 迴避型則更加確信自己「不適合談戀愛」,加深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


打破宿命的自救指南

這段關係的核心問題在於,雙方都無法給予彼此真正的安全感。焦慮型需要被安撫,而迴避型則害怕親密關係,這導致彼此的需求永遠無法對等。

那麼,這樣的組合注定沒有未來嗎?其實,關鍵在於雙方能否意識到自己的依戀模式,並願意調整。


如果你是焦慮型,你可以:

✅ 學會給自己安全感,而非完全依賴對方的回應

✅ 與其無止境地付出與迎合,不如學習設定健康的界限

✅ 在關係中觀察對方的回應選擇能夠給予穩定關愛的伴侶


如果你是迴避型,你可以:

✅ 練習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習慣性地逃避與壓抑

✅ 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允許自己接受來自伴侶的關愛

✅ 嘗試在關係中給予回應,而非一味抽離與防禦


---


真愛需要安全感,而非無止境的拉扯

焦慮型與迴避型的組合雖然常見,但如果雙方不願意調整,這段關係最終只會讓彼此遍體鱗傷。親密關係的本質是讓彼此都能夠感到安心與被愛,而不是讓愛成為一場無止境的情感消耗戰。


如果你在感情中總是陷入這樣的模式,或許該問問自己:「這真的是愛,還是只是在填補內心的恐懼?」


正如心理學家Bowlby所言:「我們無法改變童年,但能改寫大腦的愛情程式。」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一樹一世界分享點自己的感動和寫一些心理學的小知識。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hi_iamtree Threads: https://www.threads.net/@hi_iamtree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掙扎的INFJ必看:4個20歲就該懂的人生覺醒課,擺脫精神內耗,活出精采人生

心靈創傷
3 篇作品

如何擺脫「災難化思維」:從童年創傷中解脫,邁向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