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又怎樣?做自己,很好
上週去參加了一個三百人的活動,在我抵達現場的時候,正在進行一個小暖身遊戲:透過九宮格去認識不同的人。現場的人們都很積極,希望能夠趕快把九宮格填滿之後,投到舞台前的抽獎箱,成為今日的幸運兒抽到小獎品。十分鐘後,主持人請大家坐定,我的格子才填了三格,旁邊的女孩問我:「妳需不需要我幫忙多填幾格?這樣就可以抽獎囉!」我想了想說:「這沒關係,我沒有一定要抽獎,謝謝妳!」
活動下半場,主辦單位也設計了闖關活動,有些活動希望大家可以於社群標籤打卡,而且在闖關過後,可以跟現場的講師們拍照合影。每個關卡我都有去玩,但沒有在社群打卡,闖完關卡之後,我也就回到位子上與旁邊不認識的人聊天,並沒有和大部分人群一起到舞台前與講師拍照。
「我喜歡妳,妳很有個性!」離開會場前,旁邊的女孩跟我說。
從眾,是「自我認同」還是「尋求認同」?
坦白說,在我年紀尚輕時,尤其是高中與大學,真的好在乎自己是不是跟其他同儕做一樣的事情:大家喜歡哪個歌手演員,我也跟著追;看到同學上早八手拿一杯咖啡好像很有品味,我也跟著學;朋友穿了一件很不錯的衣服款式,我也跟著買。對我來說,自己是否喜歡或合適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否能夠透過這樣的方式「尋求認同」,成為大家的朋友。直到進了職場後,或許是從工作中更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之後,我開始懂的「自我認同」。我非常愛看電影但沒有特別喜歡哪位明星;比起咖啡更愛喝茶,大推熱路易莎黑糖雪點奶茶(沒有業配啦);即使現在於科技公司,我依舊會穿著紅色大衣、花洋裝長裙上班,因為我知道輕鬆運動服裝反而讓我看起來沒精神。
做自己,是自信的展現
小時候,很多時候為了各式各樣的原因,選擇隱藏自己真實的一面,情有可原。社會化之後,很多時候也為了五花八門的因素,選擇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不難理解。在這隱藏的背後,我認為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沒有自信:不確定這樣對不對、好不好?真的能夠這樣做嗎?如果這樣做了,別人怎麼想呢?我後來發現,當越來越明白自己的個性、特質、喜惡、思維之後,對於每一個選擇或決定也會越來越明白與肯定,不再需要透過別人的認同來證明自己。
當然,做自己,必須建立在同理與尊重,而非為所欲為。
最後跟大家分享<<讀曆書店>> 1/16的分享:
「我現在的樣子,不但取決於得到了什麼,也取決於捨棄了什麼吧。」
期待馬特市市民們,都能夠更勇敢的做自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