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內.布里:視覺爆炸
2023.03.25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 @北美館展覽期間 2023.03.18 - 06.18勒內.布里 René Burri 瑞士攝影大師、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成員勒內.布里(René Burri),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無論是在古巴拍下了革命領袖切.格瓦拉(Ernes...

光影紀實|向攝影師致敬的NFT項目 #akaSwap
akaSwap是現時唯一一個為亞洲藝術家和創作者打造,真正的NFT交易平台。

生活隨筆|紀念在烏克蘭身亡的攝影記者Brent Renaud
Brent Renaud (10.02.1971--13.03.2022)

光影紀實|名副其實的攝影生活,全職媽媽攝影師 Teresa Shih
在攝影界仍然偏重於男性,但出色受人尊重和愛戴的女攝影師卻不少。例如:Annie Leibovitz、Jodi Cobb、 市橋織江 和 梅佳代 ,等等。Teresa Shih是我在Flickr認識的台灣朋友, 幾年間她在Flickr已上載了一萬一千多張相片,相片絕大多部份都是用底片相機拍的,是一位多產量的底片攝影師。

區塊世界|控投50張 #721 NFT 誰要就留言
請你先看完全文才決定留言或是直接購票,謝謝。

區塊世界|賣出了人生第一張NFT作品
我認為一張作品若沒有內容價值,再貴也不是寶。相反,一張有內容價值的作品,就算價格低也是寶。

區塊世界|原來要鑄造屬於自己的NFT沒有想像那麼難
NFT聽了很多,但一直覺得很難搞。雖然很想學習,但一直提不起動力。直到看了一篇文章⋯⋯

【日本攝影師之十七】奈良原一高 詩意紀實攝影
奈良原一高的影像充滿張力,拍攝角度介乎客觀記錄與主觀論述之間,將新聞記錄式的拍攝手法推向另一個層次,有人稱為新紀實攝影,也有人稱為詩意紀實攝影。

光影紀實|當年今日621圍警總
//讓記憶做你的助手而不是你的主人,這樣,這些經歷就會令人更堅強和成熟。// 吳靄儀

世界末日來時,一切再也沒所謂了吧 -讀Gregory Halpern 《ZZYZX》
這是筆者其中一本最喜歡的攝影書,一首關於末日的童謠。這是一本歡欣而絕望的故事書,描繪著凍結在天上的金黃色太陽。ZZYZX, 美國加州莫哈韋沙漠地區中的一個湧泉小鎮,由傳道人Chris Howe Springer於1944年命名。當時他聲稱這是「英文字典裏最後一個詞」,吸引當時查電話簿的好奇旅客前往。

光影紀實|當年今日616大遊行
2019年6月16日你有參加香港有史以來最多人的遊行集會嗎?

光影紀實|612當年今日
還記得2019年6月12日你在做什麼嗎?

太美麗的照片
「太美麗的畫面」,究竟在說什麼?這些畫面怎樣得來,背後拍攝的動機、操作以及對被攝者的影響⋯⋯

新聞攝影不是紀實攝影?
一則新聞報導內容最基本包含「六何」(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我們透過新聞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新聞內容不論長短,有它獨有的文體格式。

光影紀實|2019年六四30周年燭光晚會【圖輯】
當年今日香港支聯會維多利亞公園舉行六四30周年燭光悼念集會,主題「 人民不會忘記﹗平反六四、公義必勝﹗」大會宣布當晚有超過18萬人參加。

小談 紀實攝影 之 香港 六四 25 週年紀念集會
已連續兩年了!今年再次不獲准在維園舉行悼念六四集會。唯有舊文新貼談談攝影,不忘六四。

【香港紀實攝影之十】《回歸之後》——貧富懸殊、土地及身份問題⋯⋯盡在不言中
以《回歸之後》為名,令這輯照片添上濃厚的政治色彩。全職自由攝影師Billy Kwok想探討的,是關於香港社會的方方面面,地產文化、貧富懸殊、土地問題⋯⋯

【香港紀實攝影之八】回望疫情——零確診的香港 當口罩成為新日常
這篇文章寫於肺炎一週年之時,當時正是疫情肆虐時,確診病例破萬、更首度出現封鎖區⋯⋯事隔多月,香港近日再度出現「零確診」,然而在可見的將來,口罩仍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裝束」。相反,台灣被視作全球抗疫典範的台灣,最近卻出現嚴重的肺炎疫情,每天有數百宗病例,希望台灣也能盡快走出疫情陰霾。

【香港紀實攝影之七】露宿者不是冰冷數字 是有血肉的人、有溫度的故事
社會大眾對露宿者的印象,大抵離不開吸毒、酗酒或沉迷賭博,傳媒往往只關注露宿者數字及貧窮率,或者簡單歸因於房屋政策或貧窮問題。當我們把目光凝視這群無家可歸的人,會發現他們不只是冰冷的統計數字,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同樣充滿有溫度的故事。

【香港紀實攝影之五】浪子回頭金不換?更生人士的二次人生
浪子回頭金不換,聽就聽得多,可是當這個浪子是更生人士時,有色眼鏡還是不能輕易地摘下,做到一視同仁。社會上大家傾向幫助弱勢社群,對於在囚及更生人士,往往會被標籤為不可救藥、罪有應得,不容易被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