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回收消滅困難:讀Matilde Córdoba-Azcárate《卡到旅遊業》
隨著疫情過去,全球旅遊熱潮再度復甦。Matilde Córdoba Azcárate的Stuck with Tourism帶領讀者前往墨西哥熱門的觀光勝地猶加敦半島,反思旅遊業發展如何讓當地居民進退兩難。人類學家說,關鍵正在於旅遊業不只有掠奪,還黏手。
草木的威嚴與憂愁:讀Bettina Stoetzer《野草之城》
睽違許久來到歐洲,介紹一本關於草的民族誌。Stoetzer的Ruderal City書寫戰後滿目瘡痍的歐陸,無數外來種植物沿著復甦中的交通建設登陸柏林,在被焚毀的荒地上頑強生長。今天,在柏林這個世界級的「綠色都市」,野草既是現實也是比喻:植物與移民能在城市裡生存的前提是,一切都必須聽從控制與安排。
稻田裡的弦外之音:讀James C. Scott《弱者的武器》
寫了這篇短文向遠行的大師致敬。Scott一直強調自己不是人類學家,但這本「政治理論書」卻是建立在他在馬來西亞吉打州十四個月的田野工作。他說,在這本書之後,Geertz與Anderson等人才開始把他當成東南亞專家。在著名的抵抗理論之外,Weapons of the Weak也是一…
水泥地種花:讀Eleana Kim《自然而生的和平》
近年來,南韓的板門店與非軍事區(DMZ)成為旅遊熱點。在看似自然的荒地景觀上,Eleana Kim的Making Peace with Nature提醒讀者,眼前所見一點也不「自然」。正是因為直至今日的軍事運作才導致DMZ不受人為干擾:南韓政府宣稱的和平並未成真,戰爭的陰影也從未遠去。
從前,有台收音機:讀Brian Larkin《訊號與噪音》
人類學者Brian Larkin在2013年憑著〈基礎建設的政治與詩學〉一文聲名大噪,被引用超過三千次,成為了基礎建設人類學的奠基之作。在更早幾年的民族誌Signal and Noise之中,Larkin從奈及利亞的收音機、行動電影車到盜版影視店,書寫一段有別歐美以外的影音媒體歷史,以及「訊號」與「噪音」的相伴相生。
搞什麼東西:讀Matthew Engelke《神在的問題》
辛巴威的週五曠野使徒是一群不相信聖經的基督徒,也是Matthew Engelke出版於2007年、獲獎連連的A Problem of Presence的主角。每年剛好都有介紹一本基督教民族誌,趁著Engelke的另一本書《人類怎麼學》剛出了中譯版,一起來讀一下早慧的人類學家怎麼把…
What a Wonderful World:讀Lisa Messeri《所在外太空》
還記得四年前、人類第一次看見黑洞照片的那個夜晚嗎?從火星學會、麻省理工學院、NASA到猶他州的沙漠,人類學家Lisa Messeri在2016年出版的Placing Outer Space以天文科學研究團隊為田野,探索他們如何在看似虛無的宇宙中製造出地方感,「觸摸」火星的礦石、「看見」無數光年以外的系外行星。
我還你原形:讀Erik Mueggler《野鬼的年代》
這是倮倮潑驅魔師的唱詞。為什麼要把鬼趕去北京?Erik Mueggler的成名作The Age of Wild Ghosts表面上是關於驅魔趕鬼,其實卻是關於人如何棲身在被國家暴力撕裂的世界。成群結隊肆虐的野鬼是二十世紀中國農村裡數不盡的亡魂 。
當前衛成為懷舊:讀Anne Allison《千禧怪獸》
2023年三月,小智的二十六年的旅途來到了尾聲。在這個時間點回頭看,美國人類學家Anne Allison在十七年前出版的、封面有蚊香蛙、鬼斯跟沙瓦郎的Millennial Monsters: Japanese Toys and the Global Imagination,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家庭之旅:讀Alex Nading《蚊之徑》
醫療人類學家Alex Nading的民族誌帶讀者走進了尼加拉瓜積水的鍋碗瓢盆裡。為什麼傳染病專家說「埃及斑蚊是單親媽媽」?病媒蚊防治,這個對台灣人來說再熟悉不過的公衛觀念,在尼加拉瓜牽扯出的是登革熱病毒、埃及斑蚊、奴隸貿易、冷戰、貧窮、與性別角色之間糾葛交織的多物種社會史。
這就是為什麼:讀Paul Radin《諞仙仔》
為什麼人要工作?Boas的學生之一、美國民俗學家Paul Radin出版於1956年的The Tricksters: A Study in American Indian Mythology裡一則野兔神話回答了這個問題。在北美原住民Winnebago族的口傳裡,野兔是詭計多端的騙徒,卻也是人類的文化英雄。
天國近了你當悔改:讀Joel Robbins《成為罪人》
在暴風雪中聽聞黃應貴老師離去了,非常感慨。還是先貼出原本寫好的聖誕應景文章。出版於2004年、如今已成人類學基督教研究經典的Becoming Sinners,正是以一個「沈重」的聖誕故事開頭 。Robbins想要認真思考基督教對Urapmin人的意義,而人類學家又該怎麼書寫文化的劇變與斷裂?
當我們談論邊界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讀Malini Sur《叢林護照》
說到邊界,你會想到什麼?Malini Sur去年出版的Jungle Passport帶領讀者一窺印度與孟加拉邊境社會的困境與活力。對她而言,邊界與相對應的國家從來不先於人們而存在。在此生存許久的Garo人有自成一格的策略,屢屢挑戰了邊界帶來的壓迫與控制。
美國尋奇:讀Abou Farman《關於不死》
人類學家Abou Farman帶我們走進越來越活躍的人體冷凍社群。這些美國資產階級白人如何透過科技想像與實踐「永生不死」?2020年出版的On Not Dying是一本黑色科幻民族誌,故事的荒誕程度讓人目瞪口呆。但Farman沒有止步於獵奇,作為Talal Asad的關門弟子,這本書示範了世俗主義的分析可以走得多遠。
在神啟的回音裡:讀Daromir Rudnyckyj《超越債務》
什麼是伊斯蘭金融?它會是有別於新自由主義的另一種可能嗎?這是一篇遲到很久的開齋節應景文。Daromir Rudnyckyj在2019年出版的Beyond Debt: Islamic Experiments in Global Finance可能是第一本深入馬來西亞伊斯蘭金融世界的民族誌。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讀Engseng Ho《塔林之墓》
清明節剛過不久,來讀一本關於墳墓的民族誌吧。The Graves of Tarim是一本格局恢宏的奇書,出身檳城的人類學家Engseng Ho化身墓園嚮導,追索先知的後裔們橫跨五百年、環繞整座印度洋的旅程。對離散社群而言,墳墓是這一代的終點,卻是下一代的起點,它標誌了移民在這塊土地上真實而具體的存在。
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讀Jesook Song《債務危機下的南韓人》
1987年韓國邁向民主,性別運動也風起雲湧。那時大家都還不知道,民主化運動與亞洲金融危機會在十年後交會,生出今日韓國的社會不平等。Jesook Song從個人的切身經驗出發,寫下了這本South Koreans in the Debt Crisis,讓我們見證這一切究竟如何發生。
盛席華筵終散場:讀Anne Meneley《價值競賽》
Tournaments of Value是一本聚焦在葉門女性「串門子」聚會的作品。Anne Meneley描繪了短暫的太平盛世裡,葉門大戶人家的待客與作客禮數。每一場華麗的宴會,都是家族聲望的賭注。我想,這本書很適合和Carsten的《爐灶之熱》一起讀。
時間之外一切封凍:讀Marcel Mauss《愛斯基摩的季節變換》
元宵節宣告了漫長新年的結束。換季時節,正好適合翻開Marcel Mauss一百多年前寫的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Eskimo。這本沒有「田野」的小書,卻被Edmund Leach認為是每個社會人類學家所追求的民族誌原型。
生之艱難,惟愛與死:讀Lesley Sharp《動物價值》
醫療人類學家Lesley Sharp兩年前出版的新作Animal Ethos: The Morality of Human-Animal Encounters in Experimental Lab Science探討的是實驗動物的倫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