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註銷用戶
《畢奧神父》:與基督一起流血的人
畢奧神父(Padre Pio,1887–1968)是二十世紀天主教一個傳奇人物,以其身上五處「聖傷」(對應耶穌釘十架的五個傷口)及其他神蹟奇事聞名。他在生時求助的信函及訪客不絕,在2002年獲天主教教宗封聖。二十年後,意大利導演阿貝爾.費拉拉(Abel Ferrara)推出了畢奧神父的傳記電影。
香港「鮮浪潮」的創傷電影:現實之痛與目前之傷
今年的「鮮浪潮」本地作品,涉及歷史、家庭和個人的創傷,以各種方式,回應過去猶未了之事。另外一些作品,則聚焦於現在的失落和現實的無奈。過去的從未過去,因為這一直在發生。
《聖女的秘密》:在教會逃避神
威脅與庇護 (劇透)一所寧靜的修女院,突然闖進了一個不務正業的男人,難免令人感到威脅。這個男人叫艾力,其實是來尋親的;他的妹妹艾瑪即將在這裡宣誓成為修女 — — 正因如此,艾瑪更感不安。艾力是家裡的不肖子,曾因醉駕之罪入獄,最近才獲釋。他來這裡向艾瑪分一份亡父親的遺產,但艾瑪已把那筆錢奉獻給修院。
《那個男人》:為甚麼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
從升學面試到社交媒體,當代人都在努力表現自己。但在另一方面,人們也在努力隱藏自己。「為甚麼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我害怕告訴你我是誰,因為如果我告訴你,你可能會不喜歡我,而那就是我所有了……」這句話出自耶穌會教士包約翰(John Powell),扼要地說明了自我身份與社會認同之間的張力。
我的第一個writing NFT (當然是影評)
因為技術門檻降低,我這個生試著用早前《窄路微塵》的影評造了我第一個 Writing NFT 哪一些影評適合以NFT形式發行?哪一些會有人收藏?這是之後要慢慢摸索的
《窄路微塵》:有冇咁好人?
這年頭,一齣電影裡的男主角對女主角很好,會令觀眾感到疑惑,這現象本身就令人疑惑 — — 這不是典型的主流戲劇情節嗎?這裡所說的是坊間對電影《窄路微塵》的一種回應。[以下劇透]男主角窄哥(張繼聰 飾)開了一家清潔公司,聘用了單親媽媽Candy(袁澧林 飾)工作。
"Let It Be"港式粵語歌詞 (全首)
之前嘗試為Paul McCartney名曲"Let It Be"其中一段配上廣東話歌詞,盡量貼近原意並合乎粵語發音,現在加上其餘部份的翻譯,希望大家鍾意
《聖誅》:有一種罪叫「替天行道」
《聖誅》(Holy Spider)改編自約二十年前的連環殺人案,兇手專向妓女下手,卻被一群擁躉吹捧為宗教英雄。從英國的「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到香港的「雨夜屠夫」林過雲,類似題材的案件和改編電影屢見不鮮。《聖誅》大半段的情節和格局都依循類型片的手法,但加入…
"Let It Be"港式粵語歌詞
嘗試為Paul McCartney名曲"Let It Be"一段配上廣東話歌詞,盡量貼近原意並合乎粵語發音,希望大家鍾意
《飲者傳奇》影評:醉酒的時候可以感恩嗎?
《飲者傳奇》是滄海遺珠,曾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但今天已漸漸為人淡忘。飾演男主角的Rutger Hauer最為影迷熟悉的演出是《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中的反派Roy,那個在死前唸出詩意獨白「雨中淚」的生化人。雖然他在《飲者傳奇》中的潦倒造型與《銀翼殺手》中的冷酷殺手…
《虛無》(Nope)影評:奇觀!不了?
《虛無》(Nope)又成了一場影迷對電影「寓意」進行解讀的嘉年華,導演Jordan Peele是箇中高手。邀請觀眾一起猜謎的主流電影,以前多是懸疑偵探類型,通常在結局會讓主角把謎團一一解開。然而,若果這些作品最後無法理順劇情,有所漏洞,便會予人粗疏之感。
《七人樂隊》與《阿媽有咗第二個》影評:要懷舊還是要姜濤?
兩齣電影皆用上香港招牌街景,一邊是夜景情懷,另一邊是晨光朝氣;一邊人多勢眾,另一邊是姜濤。香港電影正在瞻前與顧後之間踏行
《荒漠怪俠赤手闖天涯》:森畢京柏電影的宗教意識
美國導演森畢京柏以其西部片及暴力美學聞名,但在槍聲與血腥之中,不難看到他的宗教意識。他的父親是一個嚴謹的教徒,也是一個在法庭上毫不留情的律師。相傳隨身攜帶著《聖經》的森氏,在作品中既表現出他受到父親在宗教上的影響,也顯示出其反抗的意志。森氏會用幽默的手法表達他對基督宗教的批判態度...
《安德魯克里斯和獅子》:猛獸變大貓,殉道變喜劇
有一齣電影把「基督徒殉道」這回事演繹為喜劇,那就是1952年的《安德魯克里斯和獅子》(Androcles and the Lion),改編自名作家蕭伯納的話劇。這齣荷里活製作對基督教的演繹是正面的,和同年代其他宗教題材電影一樣。故事背景是古羅馬的基督徒被逼迫,遭送往鬥獸場屠殺。
《神聖電視台》:她的眼光,好似好似星星發光
《神聖電視台》(The Eyes of Tammy Faye)改編自2000年的同名紀錄片,是美國福音派電視名人Tammy Faye的傳記。扮演她的Jessica Chastain憑此片得到奧斯卡影后殊榮,但電影整體成績不佳,票房及評論反應都不太好。
《彌撒》:擁抱與復和為何這麼難
一宗校園槍擊案死了十一人,六年過去,死者的父母仍活在傷痛中。當年的槍手在行兇後自殺,他的父母Richard和Linda一直經歷著哀傷、內疚以及死者親屬的仇恨。他們被邀請到一家小教堂與其中一個遇難學生的的父母Jay和Gail會面。這次會面無關法律訴訟,而是讓雙方互相訴說與聆聽兩個兒...
《舉自塵土》:泥裡的福音
作為基督徒,我很少看那些「福音電影」,因為它們所呈現的世界太美好了,美好得不真實,似乎美好得不需要福音 — — 彷彿福音已經「完成」了,故事結構大多是:「主角遇上困難 →信仰的介入 →困難得到解決 →平安喜樂」。乜都搞掂晒!好!!但那不是我所認識的世界,即使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已...
《童心奇緣》(Petite Maman):如何好好說再見
這年 farewell 特別多,往往都是突如其來,不論是和身邊的人生離死別,還是哀悼一個時代的突然終結,很多人都沒準備好說再見。或許是我們不捨得告別,但要來的始終要來;或是我們從沒有好好學習如何道別。法國電影《童心奇緣》(Petite Maman)從兒童的視角出發,以魔幻現實的手法說一個哀悼與療癒、失落與尋見的故事。
電影裡的烏克蘭與俄羅斯衝突:沙基羅斯尼薩(Sergei Loznitsa)的絕望世界
俄羅斯進軍烏克蘭----再一次。俄、烏兩國的關係長期緊張,早年的例子包括烏克蘭在本國內的抗爭、俄國對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地區的進侵。烏克蘭導演沙基羅斯尼薩的鏡頭對準這片極寒土地的黑暗腐敗和無止境的紛爭,從前蘇聯到近年的烏克蘭內戰,為各地觀眾打開一扇窗,一窺當地人民面對的艱難處境,在俄帝與烏克蘭右翼之間求存……
看電影作為一種靈修方法?
我的電影書寫是從信仰反省開始的,希望這系列的講座可以帶來一個新階段,探討怎樣把電影視為信仰反省的材料,嘗試把「看電影」延展到屬靈操練的領域。每節講座以一齣電影為案例,圍繞以下主題展開討論:現實的挫敗、困頓和苦難正是信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