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通社
一个i人在农场的106天
雨水虽然不多,但经过几年养地,耗水少、生长周期短的蜜瓜、洋葱、小米等都长得很好。在农场,靠天吃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播种得在适宜的气温里完成;不定时的大风天让苗的生长坎坎坷坷;采收时的雨季是不定时炸弹——一场雨可能就让瓜裂开影响市场销售或甜度下降。日益剧烈的气候变化中,喜鹊等动物偷吃的损失都算小的了。

面对气候变化,农村往何处去?NGO可以做什么?
从能源到基建,从生产到生活,从生计到健康,在我国农村,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正日益凸显。政府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高农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然而,这些政策更侧重技术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的小农户、以及日益空心化的农村来说,依然缺乏系统性的支持。同时,依靠外部资源输入和行政部门推动的适…

煮不好一碗豆羹,何谈“封侯”|扣子奶奶
之前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了麦饭,这次接着说说豆羹。这两样家常食物,承载的信息量极大,必须整饬厨房、打理锅灶,认真对待则个。唐代颜师古注西汉史游《急就篇》:“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曰以小豆为羹,不以醯酢,其味纯甘,故曰甘豆羹也。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不管叫豆羹还是甘豆羹,不管是用米汤煮还…

又是一年“禁焚”季,小农秸秆还田的出路何在?
又到一年秋收时,秸秆“该不该烧”再次成为社会热点。10月,湖南多地秸秆露天无序焚烧呈现增长势头,导致部分地区空气污染加重,8个县政府被省生态环境厅集中约谈。

特朗普新任命的农业部顾问,竟然是这个“疯子农民”?
五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第一次阅读乔尔·萨拉丁(Joel Salatin)的《我想做的一切都是非法的》时的震撼。熟悉美国食物运动,读过迈克尔·波伦《杂食者的两难》或看过纪录片《食品公司》的读者,一定对这位边杀鸡边对着镜头嘲讽农业监管体系的美国农民并不陌生。最近,他刚刚被特朗普政府任命为农业部顾问。

离开书本,怎样办一场“言传身教”的农业培训?
农民需要怎样的农业培训?在全国各地从事过近20年乡村工作的老六(黄国良)有话说。在他看来,想要了解农业培训,首先要回答农民需要怎样的知识体系。农学出身的他却认为,目前学校的科学体系,并不一定适用于农民和乡村问题。而“言传身教”则是农民传承知识的另一套体系,却往往被忽略。

有人开始反思道德消费了,我们还在买买买?
为良心买单、为自己支持的道义和理念消费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买买买”的道德消费。它体现的是消费者通过购买来支持自己所认同的理念:有机认证、公平贸易认证、零毁林认证、100%使用可再生材料制作……但当我们轻信产品标签的承诺,我们是否陷入了另一种消费陷阱?这是资本设下的另一个圈套吗?我们才能如何不上当,实践真正负责任的消…

种地三个月,我的生态农场梦按下了暂停键
4月中旬,我抱着学习如何运营一个农场的愿景来到了上海乐田海湾农场。在这里和伙伴们一起工作生活,一晃眼,实习期就结束了。走之前同事们问我还想开农场吗?面对这个问题,恐怕只有通过回顾在农场的真实生活与感受,才能找到内心的答案。乐田海湾农场(现更名为“乐闲谷社区农场”)是一个以社区支持农业为经营模式的有机生态农…

当无人机飞防包办一切,未来还需要小农吗?
草地贪夜蛾,简称“草贪”,又称“秋黏虫”,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跨国界迁飞性重大害虫,具有迁移飞行距离远、繁殖能力强、危害损失大等特点,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等作物。

再好吃的云南菜,比不上一次版纳雨林野炊
2024年9月,我和朋友们也来到西双版纳的一片热带雨林。在那里,大自然的环抱的确在帮助我恢复活力。但真正留在我记忆里的,是更为珍贵的东西。

昆明这家生态餐厅,凭什么上榜《孤独星球》?
几年前,这家生态餐厅被旅行指南《孤独星球》推荐,还连续四年在中国西南地区最大英文网站GoKunming上被消费者票选为最佳中餐厅。

种麦子、做饼干:五个年轻人的农场实习日记|食日谈Vol.41
五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先后前往陕西泾阳的绿我农场实习。你以为农场生活只是简单的种菜和拔草?其实远不止于此,在农场你什么都要干:种蔬菜、育苗、浇小麦地和菜地、种洋甘菊、修剪果树及疏果、清理杂草;摘洋甘菊、玫瑰等花做纯露或阴干;学开拖拉机、打绿肥;发货、学开车;打扫车间卫生;在饼干生产线上工作;去野de生活市集守摊;学…

我花2000块在美国开了一家面包作坊
尤记得去年感恩节,我应邀去美国农民朋友Nancy家吃晚餐,席间一位男士对我的酸面包赞不绝口: “我得控制我自己,不然我会一下子把这些面包都吃完!”这让我对自己的手艺信心倍增。我花时间研究了一番我所在的德克萨斯州的法律规定,准备开始经营我的作坊。

生于理想,困于市场:公平贸易认证的里外里
公平贸易认证在中国真正执行情况如何?内部问题何在?本文采访了曾在国际公平贸易组织工作多年的Joya,由打春风采访和文稿整理。

村支书带头搞生态农业,能成功吗? | 扣子奶奶
我自从有了恶人谷,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原地清零,仅关注我的一亩三分地,又和他们提到拒绝化肥农药除草剂,生态种植最重要……话说到这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邻居的客人本来一直背对我们,转身乱入:“生态种植?我想试试。”

秋天,小饭桌结出友谊的果实|一锅师太的小饭桌
秋天到来,位于成都玉林的小饭桌已经运行了半年,这六个月的实践俨然让厨娘、饭搭子、农友和食物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有默契。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来说,除了计划之中的改变,也颇多意料之外的收获,比如友谊,比如全新的生活节奏,比如层出不穷的烹饪新创意,不一而足——这一切,都是小饭桌“生长”到如今结下的甜美果实。

在粮食日,反思什么样的技术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转基因技术及其支持者和推动者一直把它包装成保障粮食安全的最佳方案。然而,由美国环境史学者编著的讲述孟山都历史的新书《种子帝国》就用详实的事实和数据,有力地揭穿了孟山都的转基因神话。围绕这本著作,几位中国学者和实践者也开展了讨论:普通人该如何去理解转基因技术?这些关涉食物和农业的科技又怎样塑造了我们…

为平台工人立法,新加坡如何破除零工困局?
从2025年1月1日开始,从事外卖、快递、网约车等行业的新加坡平台工人将在工伤、退休、医疗、住房等方面得到更完备的社会保障,并可以组建“平台工作协会”来提升集体议价能力。这要归功于新加坡国会于2024年9月10日通过的《平台工人法案》(The Platform Workers Bill)。

国际减灾日,展望更有韧性的农业
2024年10月13日,是第35个国际减灾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Disaster Eduction)。由联合国设立的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所有植物都会流蜜”的维西,被庇护的中华蜜蜂
美国养蜂人Katie和柯公河谷的傈僳族、藏族人一起养中华蜜蜂,在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里,他们对蜜蜂的关心正在创造一个个小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