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莎莉》 :從台中到巴黎,演繹亞洲女性的出走日記 ——訪導演練建宏、演員劉品言
「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愛你自己喜歡的人,那是最幸福的,所以我希望它不是個結局,而是一種期待,可以更深刻地影響每一個人。」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今天網絡文字越來越「抖音化」,一句起、兩句止的名人語錄大行其道,張愛玲也逐漸由小說家變成金句王,想起來也令人感慨。早在七十年前,張愛玲已預言了:「我們下一代,同我們比較起來,損失的比獲得的多。例如:他們不能欣賞《紅樓夢》。」
我知道,我在場,我記得,我見證了一切:顧玉玲《一切都在此時此刻》新書分享會側記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李小孟 從描寫移工的非虛構作品,到長篇小說,作家顧玉玲近日甫出版的新書《一切都在此時此刻》,記述多年前在工傷協會任職時,經歷勞安議題、工傷事件、性別族群與階層等不同面向的人與事。顧玉玲以近年寫下的三十餘萬字,與編輯一同揀選、增刪、打散、調動,完成這本散文集。
問題不在後現代,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悼詹明信,兼悼那些年我讀過的文化研究
詹明信是一名批評家多於一名理論家,他示範了如何徵引理論去討論文化議題,路數卻是最典型的文化研究方法:左翼、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由此,也令詹明信在我早年的學習歷程裡變得「有用」,我是從他身上學習怎樣寫文化研究論文,而不是任何理論。
【新書】Pazu薯伯伯《逍遙行稿:逆風翱翔》陳冠中推薦序
他出過車禍雙腿折斷,他康復、繼續行走、騎車。重要的是態度。他安於任何異地,也樂住此刻此間,不是生活在遠方,而是何處不生活。這是一種經得起審視的人生選擇。
遊記的鋒利與零碎 欲辯已忘言——淮遠 × 廖偉棠《懶鬼出門》復刻版分享會紀錄
「回看九七前夕的香港文學,老實說是有點遺憾的,很少人承擔得到那衝擊,或者沒有意識到那件事會巨大地改變未來。所以如果我要找九七前一個散文家的感觸,這篇會是代表性文章。」
【悼念聶華苓、瘂弦】記得,我記得,當然記得
人的記憶,始終還是會流失的。我們用不同的方法跟時間對抗。自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三日開始,聶華苓讓房子凝固起來。門外堆積的柴枝、疊在樓梯口的報紙、掛在窗前的水晶球,家裡的所有家具和陳設,全都定格在一個時刻,二十多年來不遷不移。不過,物有盡時,人無不朽。
尼采冥誕:「來自生命的戰爭學校教導我:殺不死我的東西,將使我更堅強。」
「來自生命的戰爭學校教導我:殺不死我的東西,將使我更堅強。」
臺灣文壇「永遠的母親」、美國愛荷華國際作家工作坊創辦人之一、作家聶華苓逝世 享耆壽99歲
「我活過的20世紀,生活不斷變化,身分不斷變更。都離不了一個『外』字。」(聶華苓〈自序〉,《三輩子》)
【2024諾貝爾文學獎】韓國小說家韓江獲獎:「不論所處的環境充斥著多少暴力,我們永遠都能做些什麼。」
「不論所處的環境充斥著多少暴力,我們永遠都能做些什麼。」
【2024諾貝爾文學獎】放下獎項,拿起閱讀的力量:記村上春樹
然而,「陪跑」19年的村上,每年都身不由己的被提及一次,引來無數的注視和批評,這種連續曝光,比得獎人更令人議論紛紛和念茲在茲,簡直彷彿19年來他都一直站在得獎台上被審視和凝視呢!
【2024諾貝爾文學獎】令人懼怖的溫柔——關於韓江小說裡的叛逆者
極致的陰性聲音,往往藏著一種可怖的溫柔。可怖所指的是,女性溫柔之中的韌性,如懷孕誕嬰的那個身軀,可以急速膨脹收縮,破損流血之後,面對凶暴狂亂之後,又能承受十級痛楚,只是為了孕育,迎來新生。
2024諾貝爾文學獎小輯
202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韓國作家韓江,是首位獲頒該獎項的韓國作家和亞洲女性作家。瑞典學院讚揚韓江「以激烈的詩意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性。」在公布結果之前的媒體報導及博彩榜預測,都認為殘雪與村上春樹是今年獲獎的熱門人選,韓江爆冷得獎,可謂出乎意料。
【悼念瘂弦】 瘂弦:技術細節與解答之書
臺灣的歷史與老一輩文人的記憶,大概便充滿這樣的繞過審查,追求自由的技術細節吧?爍亮、狡黠而溫暖。而我們幽暗的苦澀的親密的一切,也總有一天可攤展在陽光下吧。雖然無法目前做到「懶洋洋之必要」,但要記住「溫柔之必要」。謝謝瘂弦先生。
【悼念瘂弦】 台灣現代詩啟發者、超現實主義詩人瘂弦逝世 享耆壽92歲
是以我喜歡諦聽那一切的崩潰之聲,那連同我自己也在內的崩潰之聲。
周俊輝設個展「失憶地圖」 重構香港地標 結合經典港產片場口 喚起城市共鳴與集體回憶
周俊輝認為新一代觀看的電影或許有所不同,但更讓他心痛的是,「離開了和未離開的人慢慢產生的分別,因生活和接觸的人不同了,我們某些共通語言開始不同」,他形容情況就如「力挽狂瀾」。
《螢火蟲之墓》登陸Netflix再引熱議!海軍上尉之子何以餓死?少年清太其實是殺人兇手?
與小說一樣,電影亦揭露了戰爭對年輕生命的滲透侵蝕,和對人格的癲狂扭曲。當觀者細緻地檢視戰爭中年輕個體的人格道德時,又是否真的能以現下的生活經驗與價值邏輯,來檢視質問當年的情境?我們是否真的可以切身體會戰爭?無論同情或批判,這樣的表達是否一種自置身事外?
追蹤街頭塗鴉為何變了看賭博照?Instagram帳號出售潮 網絡營銷有隱患
隨著網絡與社群媒體興起,新冠疫情也加速了消費轉型,養成消費者網路購物的習慣,各年齡層的網路消費者人數都有提升。因此,利用線上進行買賣交易成為主流,甚至開始取代傳統的實體零售。
【教育侏羅紀】當我們在談教師節快樂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如果你對某個老師印象還不錯,其實你欣賞的是身為「個體」(Individual)的那個人,而那個人的職業剛好是老師;相反,一個心地壞的人從事「教師」這個行業,是不會讓他本性變好的。
七十年代港漫《牛仔》回來了! 再繪家庭溫馨回憶 舉辦全港公開四格漫畫創作比賽
《牛仔》四格漫畫系列最初於《明報》副刊連載多年,風格清新簡潔,以黑白線條的四格漫畫為主,配以極少量文字,刻劃出香港人的一個個成長小故事。王司馬透過牛仔與契爺的生活日常,娓娓道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與關懷,陪伴著不少香港人成長,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