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開箱文
當經濟被追趕,就有人被時代拋棄
據《被追趕的經濟體》統計,台灣的黃金期是1985-2005,正是我這一輩,從出生到念大學。這完全切中了台灣的世代變遷,尤其是黃金期的成型與結束。相信跟我同輩的人,由於剛好處於中間位置,多少能看出上一代強調的愛拚,和下一代流行的躺平相比,價值觀落差有多麼巨大。
一生應讀一萬本書?
談談最近的,「一生一萬本」的讀書論。一個人從研究所階段開始,一生大約念的書是10,000本左右。老實說這個數量並不算多,人生極為有限的。不知為何,「一萬」好像有著某種魔力,或代表一種里程碑。譬如「一萬小時法則」也曾風行。那大致是說,無論你居何領域、學何技藝,都需要至少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才能明顯出彩、得到應有回報。
當體制與理想背離,人們就會選擇逃離
「為什麼他明明那麼強,還要來當工讀生?」 Threads上一篇貼文爆紅。底下留言金句連發: .重點是:時間到就下班,不准凹我!.在台灣有些老闆,能力不錯的就繼續加責任,可不是加薪水。.百貨公司的專業代班,領的比專櫃店長還多,還不用面對小團體的爾虞我詐踩人上位。
「聊哲學」何以爆紅
Threads的「聊哲學」突然爆紅。原文很簡短:「想找一個人討論哲學、社會議題、電影情節,男女都可以,不過這世界應該很少這樣子的女生。」 (以下簡稱原作者為H) 這引來眾多留言撻伐,甚至被轉到FB大肆嘲弄一番。發生了什麼事?普信男何以橫行 FB社群關心的主要是:有些男性如何自信…
綜論中國哲學
.從一開始,「輸入西方學理」就是中國哲學的主要功能之一?.胡適才說「老子是中國第一個哲學家」,就差點被北大學生趕下台?.馮友蘭曾有機會當上中國的康德,但在關鍵選擇後,等著他的卻是睡牛棚?.中國哲學的存在價值,只是為了抄西方哲學的答案嗎?大家好!
儒家、無限遊戲與國際形象
發現《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一書,有了繁中版本。它被著名漢學家安樂哲(Roger T. Ames),用來強調儒家思想的世界價值,而且很符合中共官方想要營造的國際形象。首先,「有限遊戲以取勝爲目的,無限遊戲以延續遊戲爲目的。」 有限遊戲,是對立、辯論或戰爭,必須有贏家輸家可言,規則也是清楚明白的。
假裝有學
某臺大教授委婉地指出,臺灣各大學的教學品質不高,而且也沒什麼人抱怨,更別說要解決了。按其論點,「假裝學到」的現象,是因為學費補貼+廣設大學。入學成本的低廉,讓許多原本不夠格(無論天資或努力)念大學的人,覺得自家待遇可以跟大家同等。我也有繳錢,我也有學分,我也有畢業,我也不輸人。
ChatGPT黑科技又來了
黑科技又來了,以後只要問ChatGPT,就能快速了解一本書。我個人認為,這叫文化資本貶值器:康德三大批判隨便一本,哲學系學生得花上幾年才搞個半懂,但以後人人都能說,自己一分鐘就掌握精髓。唸書要幹嘛?沒開玩笑,這也是低限知識維持器:遇過有學生說,反正有事再問網路就好,先記那麼多也未必有用。
可憐的東西&美好年代
奧斯卡獎出爐。讓我想起當初看《可憐的東西》時,一開始根本不知會演什麼,看完還搞不清楚誰最可憐。但整個概念很有趣。如果用一句話形容,就是人類精神演化史的女性視角版,特別是反映了一種時代氛圍,譬如法語說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或英語說的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
求偶焦慮與文化資本
開年以來,PTT兩性版一直有類似風向: 1.【求偶焦慮】想追又覺得自己追不到,老是一下就沒戲 2.【自強運動】嘗試各種提升自我,包括外貌改造或搭訕課程 3.【求偶困難】發現這些好像都沒用、吃力不討好,或再怎麼樣都輸給某些人 4.【單身運動】乾脆都不要追,還用賽局理論來分析這是不是...
讀哲學算是追求智慧嗎?
初六開工。其實年前寫書時就碰到一個問題:雖然哲學的古義是追求智慧,但現代人讀哲學到底算不算追求智慧?《菁英體制的陷阱》主張,過往的貴族會直接把土地、金錢傳給下一代,但這並不符合我們當今的公平概念。於是貴族們開始做兩件事: 一是打造嚴酷的競爭機制,並運用一切資源讓自家子女在機制裡勝...
危機與悟道
昨天過了一個平凡生日,再也找不到理由否認,自己已經四十歲了。上禮拜有學生問,哲學系的人可以賺什麼錢?這問題並不難答,基本就是知識產業鏈,儘管變現方式各有不同,至少都找得到成功案例。真正困難的、也更應該問的是:怎麼知道我適合走知識普及之路?或者換個角度問:怎麼把我的文史哲知識興趣,...
權力距離,與軟弱無能
快過年了,回顧一下通識課的意外。一開始我說,好好上課、好好回答課堂提問,這堂課就會過。因為期中期末考,其實只是重複課堂提問,還給大家十幾天期限,用線上問卷慢慢寫。但結果呢?有40%的學生被當掉。最令我訝異的是,考試時我都會出一大題,類似「舉出課程裡三個最有印象的點,並說說為什麼,能舉例更好。
2024,巔峰與養志
數字再度跳動,年曆來到了2024,年紀則來到了40。當初看孔子說什麼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其實不太懂在幹嘛,而且各家解讀還不太一樣。但真的到了40歲,發現一個不斷進步,使得巔峰出現在70歲的人,無論如何都值得敬佩。
強權、物料與臺灣
數千年來遺世獨立的臺灣島,從四百年前開始,成了強權輪流掌控的舞台。一連串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為什麼強權控制臺灣以後,會迎來一段輝煌時期,但又常在衰落前失去臺灣?荷蘭佔領臺灣(1624)--黃金期--失去臺灣(1662)--被法國打爆(1672) 清朝佔領臺灣(1683)--黃金...
PISA成績之謎
曾有經濟學教授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美國學生的PISA排名總是不高,還常常輸給東亞國家?明明美國就是科研最強,沒道理學生素質輸那麼多。其中一種推測是意願問題。為了驗證這點,他們做了誘因實驗,結果發了獎金之後,美國學生成績真的大幅提高,但上海學生無感。
學習思辨,真的有用嗎?
最近看了一下Daniel T. Willingham教授(曾任職於美國國家教育科學委員會)的文章,專門討論批判性思維的,或說思辨教育的成效。答案是,思辨教育的成效,專教各式謬誤偏誤、定律效應、困境解方(以下統稱思辨技能)的那種,其實不太明顯。
文組的學以致用?
上禮拜到彰化女中語資班,做氣候危機的講座。先不論為什麼搞哲學的會講到氣候去,更有趣的是,當我問學生可能對什麼特別感興趣,得到的回覆是: 1.許多學生打算把法律系當第一志願填。2.學生普遍想要知道「文組的出路」。文組學生越來越少、文組能做什麼工作,近幾年這討論話題沒消停過。
從24到4
對我而言,這是特別的一年,各項教學業務組合起來,面對的學生從24歲到4歲都有。跨度二十年,大約就是2000年後的一整個世代。每個年齡層,所適用的呈現、認知模式不同,也會遇上特例或轉換等問題,這裡簡單紀錄一下。當然我有自己的解讀視角,而且樣本數也不多,只算隨手寫寫。
知識許可證
上世紀網路剛興起時,有人超級樂觀地說:透過網路,可以輕易查找一切寶貴知識,不用再跑圖書館、翻各式文獻,大家一定都會變得更聰明、知識更豐富!二三十年過去了,這個預言看來沒有成真。如今人們關心的,是網路上各種造假甚至詐騙資訊,如何瞬間流傳到成千上百萬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