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琴師與他的琴人》(Carmine Street Guitars)Ron Mann 2018導演

686
·
·
IPFS
·
一部簡單而美妙的紀錄片。手工時代的生活精神與價值統統體現於此......
「卡爾邁街吉他店」的老闆,店內每把吉他都是獨一無二的!

某種程度上這種獨立店舖與獨立書店的價值觀是很接近的,境遇也很類似,令人讚嘆也令人感傷,未來還能留存多少實不敢想,至少把握現在吧!

影片內容非常簡單,就是介紹紐約格林威治村一間手工打製吉他樂器的獨立小店「卡爾邁街吉他店」,其特色是:他們所使用的木料都是都市更新或老舊建築清拆後的廢棄木料,老旅館、老酒吧、老教堂等等,這既節省了成本,又造就了特色,唯一缺點是手工打製比較耗時,且無法複製量產,價金可能比較昂貴等等,但優點就是最高價值了,一旦認同,其他均可無視。

影片只拍攝了這間店的店員、老闆以及老闆的娘,大概覺得稍嫌單薄,於是便連同客人們也一起拍攝進去,影片結構是以這間吉他店的一週來呈現,但...等等,這間店的客人來頭也太大了些吧?俱都是些成名樂團的成員(雖然許多我沒聽過也不知悉),連導演吉姆賈木許都拿吉他來換弦!

賈木許抱著舊吉他來換弦,有沒有這麼剛好?!

老實說這有點做作啦!光看同一天老闆的T恤不一樣就知道其實不是同一天拍的,但也無妨,了然後就可接受了;我揣測導演多半與這些藝文圈及樂手相熟或半熟,於是請他們「假裝」來光顧(還分別於週一、週二、週三......來),再拍下互動過程(這可就假不了),重點還是在於這間小店現在在做的事。當然不可避免要打造出一把琴來給觀眾看,這個過程也很有興味,把一間有上百年歷史的老酒吧的木桌拆了拿來製琴,預告裡說這塊木料吸飽了這間酒吧百年來潑灑其上的啤酒,真是太獨特又有意思了呀!讓我想起我們南方澳的春陽號小書店 ,整間書店是由漁船改造而成,這難度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只是過程沒有影像紀錄下來,殊為可惜,但是獨立精神是一致的。

老闆與唯一的店員,桌上那把吉他的味道也是很特別,這我就不多介紹,大家自己去看唄!

※2019年5月8日寫於臉書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686台灣資深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友善書業合作社前理事主席、《閱讀的島》前總編輯,著有《看電影的人》、《異色的雜念》二本影評集,前者曾獲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天堂路上我和你》(Isteni müszak),Márk Bodzsár 2013導演

《被遺忘的新娘》( A Bride for Rip Van Winkle),岩井俊二2016導演

《愛・欺》(The Wife),Björn Runge 2017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