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长江,水流残月

叶嘉的打字机
·
·
IPFS
题目与内容不相干。

我本来是不怎么爱凑热闹的,在阅读上也是。很久以前,新浪博客还活跃的时代,我曾跟踪过一些喜欢的作家、律师,他们的文章写得好,令我受益且开眼。那时,似乎人们也不急着变现,作者慢悠悠地写,读者慢悠悠地看。进入微信公众号时代之后,文章质量似乎变得堪忧。有好的文章,但太多质量很差。我现在想尽量避免的就是,看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等等等。

昨天忘了是什么由头,看到一篇文章说,这两天沪上某条路出现了豪车展,点进去看了一下,说,因为免签,沪上的韩国游客一下子多了起来,周末浦西那些具有老上海风情的街道上,很容易见到韩国游客。据说是因为韩国游客说了句上海没有豪车,于是有豪车的人们便出街了。

评论虽多,内容单一。本不想凑这个热闹。但,上午忽然有个想法,假如这是个命题作文,你能写点什么出来?那姑且试试吧。

有人说,砸场面这种事,不友好。貌似,确实,有一些不友好的味道。很久以前,我出差,在墨尔本。某日上了一辆电车,我拿着一把硬币,在车上找来找去找不到投币的地方,旁边一个白人女孩很热心地告诉我,这辆车是刷卡的(应该是这样,我记得我带钱了,但是没法买票)。女孩头发染着鲜艳的绿色,很有个性的样子,但笑容明朗十分热情。下车时,我回头,她又热情地朝我挥手。因为她的笑容,我一直觉得,墨尔本是个非常美好的地方。

我想,大家对友好和热情应该有共通的理解。这种豪车集中现身,是不是热情过度了?

当然,如果各方都有足够的雅量,把它当成一次行为艺术,也未尝不可。我想,在更长的时间里,在很多年后的某一天,如果还有人记得,它也就是一场行为艺术吧。

今天在星巴克,有异常收获。昨天在文章中引用了那句著名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今天,在星巴克用小程序点单,取货暗号竟然就是“每一步都算数”。我觉得很有趣。亦舒某部小说里,全世界的电脑,都有自主意识,它们会悄悄合谋。莫不是如今电脑也做到这一点了?

坐在星巴克,大概是暖气太足了,我困得睁不开双眼。对面一个女孩,十分健谈,她正口若悬河地说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历史老师给学生补课,以前也见过在星巴克补课的。过了一会儿,他们的话题转移到了融资操作。听起来,女孩母亲很会做生意,几十年下来积累了强大的资本,他们谈论着,如何用几百万欧元的资金撬动上亿的杠杆,各种金融工具名词不时出现,显然,金融运作对他们来说,像喝咖啡一样常见。这比街头的豪车更令我震撼(稍有点夸张,但我第一次如此直接听到人们谈论如何用杠杆撬动大额资金,于他们,数亿资金都不算事,只要能周转过来)。

又想起了前几天知道的那本书,《房间里最聪明的人》,那本书谈论高盛的。作者说,高盛的人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外人也这样觉得,不过,还有最贪婪。金融发达到某个程度后,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游戏,普通人连围观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

说这个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未免悲观。说它是个秀场,也许有失郑重。

太极老师时常说“安住在当下”,以前我一直不懂到底什么意思。现在大概明白了。外界纷纷扰扰,认真地过自己的日子,不要因为外界扰攘,心乱了,飘来飘去。不要悲观。

PS:这是几个月前存的草稿。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