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港助產士加沙歷「生與死」 兩同事戰火喪生 睹孩童垃圾堆中找食物

香港紀事
·
·
IPFS
·
她指加沙戰爭一年,當地仍持續被密集轟炸,不少以醫院為目標,令當地醫療體系癱瘓,造成大量傷亡,更多居民要遷徙,居住環境惡劣;同事家中半夜被轟炸、有病人一家 13 口被炸死等,屬時有聽聞。加上撤離令頻繁,團隊經常處於高壓狀態,隨時要調整行程、躲進安全屋,也有辦公室和診所要撤離。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記者

加沙戰爭爆發逾一年,至今已造成逾四萬三千人死亡、約 190 萬加沙一帶居民流離失所,加沙 36 間醫院中 19 間停止服務、醫療設施遭受至少近 500 次攻擊,逾 1,300 名醫療及救援人員被殺害。曾於今年五月及九月兩度赴加沙的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蘇衍霈,指當地情況惡化,物資嚴重短缺,街上更多孩童在垃圾堆中找食物,她亦有兩名同事在轟炸中喪生。

無國界醫生自 2023 年 10 月起,於加沙提供逾 47 萬次門診、處理逾七萬宗急症個案、完成逾九千宗手術及逾二萬次心理健康支援,並主要於兩所當地醫院阿克薩(Al Aqsa)及納賽爾(Nasser),及數間診所和健康中心工作;組織至今有八名救援人員遇害。

港護士遇轟炸、醫院設施被毀、同事遇害

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護士及助產士蘇衍霈,繼今年五月赴加沙後,今年九月重返加沙的納賽爾醫院逗留六周,主力服務婦女和嬰兒。她指加沙戰爭一年,當地仍持續被密集轟炸,不少以醫院為目標,令當地醫療體系癱瘓,造成大量傷亡,更多居民要遷徙,居住環境惡劣;同事家中半夜被轟炸、有病人一家 13 口被炸死等,屬時有聽聞。加上撤離令頻繁,團隊經常處於高壓狀態,隨時要調整行程、躲進安全屋,也有辦公室和診所要撤離。

蘇憶述,晚上樓房不時因轟炸而強烈震動,又試過在下班時,目睹醫院門口設施被炸毀,診所附近亦曾發生槍擊,更有兩名當地同事於戰火中喪生。她坦言,得悉同事離世,心情「好沉重」,整個機構「甚至有一日半日係工作唔到」,「但始終我自己同自己講,點解要去,係因為佢哋受咗呢啲困難,有依啲現實嘅情況,所以想繼續返去學習同幫助,一齊共事」。她望利用一己經驗,繼續支援備受忽略的小朋友和婦女。

三個月內兩赴加沙 感當地人更絕望

兩次到訪僅事隔三個月,蘇衍霈指面對無日無之的炮火,感覺當地人情緒更絕望、無力、身心崩潰,「因為冇人、甚至國際機構都冇諗過戰事會維持 more than 一年」。她說上次仍有不少孩子玩樂、有笑容,但今次已「少咗好多笑容、完全唔想同你溝通」,到醫院求助的小朋友經常哭鬧崩潰。在物資短缺下,更多孩童在街上執垃圾、行乞、提取食水和在垃圾堆中找食物。

當地邊境繼續被封鎖、食水供應系統被毀,藥物、食水和糧食等物資嚴重短缺,團隊曾試過沒有糖、雞蛋、毛毯等,甚至連最基本的止痛藥也缺乏。蘇指當地營養不良問題嚴重,衞生環境惡劣下,繼上次染上皮膚病,今次整個團隊亦出現屙嘔問題。

加沙境內衞生情況惡劣,垃圾堆積如山。(蘇衍霈提供相片)

救援工作方面,醫院大量病人出現併發症,更多婦女求醫時已流產、胎死腹中,或無力餵哺人奶、照顧新生嬰兒。作為迎接生命的護士,蘇難忘有曾於醫院生產的母親,抱著兩、三個月大、受重傷「爛晒面」的小朋友來求醫,又告訴她孩子幾歲的哥哥已離世。蘇說:「好大感觸,佢喺我哋度生,你諗住可以 save 佢個 life(拯救生命),但出到去都係好危險。」

蘇嘆,即使居民身體復原,社會精神健康仍有很大需求,戰爭對孩童影響深遠,學校停辦、兒童不再上學,「佢哋已經冇晒前途同希望」。團隊於是新增不少項目,除針對營養不良問題,亦為婦女和兒童提供情緒支緩,她形容過程雖疲累仍覺滿足。

戰火蔓延黎巴嫩 睹居民由「淡定」變憔悴

戰火蔓延,黎巴嫩亦遭受以色列襲擊,自 2023 年 10 月,已有近 2,600 人死亡,逾 120 萬人流離失所。無國界醫生(黎巴嫩)代總幹事童靜漪,今年七月至九月在黎巴嫩貝魯特辦公室工作,對講機爆炸事件發生、真主黨領導人被暗殺時,她身處境內。雖無親眼目睹襲擊,仍覺氣氛緊張,其鄰近醫院的住處,徹夜聽到救護車出入,亦曾接報醫院有炸彈需撤離,可幸終無發生。

童靜漪指,黎巴嫩自 1943 年建國起,戰亂情況便未有停止,難忘當地居民「好淡定」,在戰爭中仍懂得保障自己安全。他們面對逆境的彈性和韌性亦很強,即使情況緊張,仍會嘗試去行山、做美容等,確保生活如常:「我哋一路喺咁嘅環境生存,如果常常擔心,我哋生活好受影響」。她又指,國內多區不時發生爆炸,曾考慮同事要否在家工作,但翌日辦公室仍「燈光火着」、同事「返哂嚟」,教她感動,引述同事指工作可幫助國家、亦可轉移注意力。

不過,九月尾衝突升級,童靜漪觀察到,隨著不少同事親人離世,他們由以往從容變得憔悴。當地面對人手不足、醫療設施被迫關閉問題,無國界醫生與當地協調開設救援項目,派出十支流動醫療隊進行診症及心理健康支援。

醫生於棄置醫院開展救援:「做得幾耐得幾耐」

其中曾參與 20 次前線救援的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外科醫生高志昌,今年 11 月赴黎巴嫩,打算在當地棄置 14 年的醫院開展救援服務。已身處黎巴嫩近兩周的高志昌指,現時仍為醫院投入服務進行前期工作,包括聘請當地工作人員等,望下周能開始接收病人。他指身處市區離衝突較遠,但每日均會聽到兩至四次因戰機飛過造成的「音爆」。

曾多次參與無國界醫生服務,高形容幫助別人、看到他人從苦難中解脫,令他「內心好充裕,好滿足」,亦驅使他「做得幾耐得幾耐、做得幾多得幾多」。不少人問他難忘的經歷,高說曾有逾 50 個病人,因他或他教別人所做的手術而無需截肢,但他覺得作為醫者,救好病人是本分,反而「曾經好想幫而幫唔到嗰啲」會令他耿耿於懷,亦令他多年來不停鞭策自己,進修骨科、婦產科等知識,希望加快病人復康的過程。

中東局勢持續緊張,無國界醫生(香港)傳訊主管陶曉琴呼籲,加沙應立即及持續停火、停止對醫療設施的破壞,並結束封鎖,令物資可運送往當地;又呼籲確保黎巴嫩醫護設施和人員安全,救援物資可暢通進入。

無國界醫生於中環街市設立《救援在前・30年》展覽,展出救援項目中使用的越野四驅車,車上除用來運送傷病者及物資,亦可進行簡單治療。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