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物治貝克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物理知聊所】不痛,就好了?|痛、止痛與物理治療(三)

物治貝克
·
·
止痛是為生存,也為生活!

當身體接收到疼痛給予的警訊,便立即給予適度的止痛,就是為了不影響你為了活命,而做出的反應。這是經典的「戰或逃」反應,透過交感神經興奮及腎上腺素釋放,來讓身體處於備戰狀態:

  • 心跳加速
  • 呼吸速率提升
  • 神經敏感度上升
  • 情緒亢奮、緊張、興奮
  • 肌肉緊繃
痛啊!!!(來源:https://cc0.wfublog.com/)

這就像進入二檔的魯夫、九尾模式的鳴人、開領域的伏黑惠、超級賽亞人模式的孫悟空⋯⋯雖然我還可以舉出無數的動漫梗,但可能還是運動員打禁藥這個例子更好理解一點。其實就是短時間內可以獲得爆發性的力量,但當危機解除,就會因為能量過度消耗,而反向感到疲勞、反應降低、情緒低落⋯⋯

然而當疼痛持續存在,代表原因未解,或無解,戰或逃反應的不斷轟炸,便讓身體長期處於極度耗能的狀態,隨之而來的就是怠惰、焦慮、抑鬱、煩躁⋯⋯等等不適感與負面情緒這是現代人用慢性痛譜出的悲歌。

為了醫療進步及解決這些沒來由的詛咒,人類幾乎不擇手段地嘗試任何止痛方式,直至現代,醫療止痛應用廣泛,甚至可以說沒有這些醫學的發明,人類不會有現在的榮景。以下就積極與消極面向跟大家分享一下,現代常見的幾項醫療止痛:




👨‍⚕️積極:治療,危機就是轉機!

在很久以前的歐洲,那個年代已經對手術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甚至對於手術室有相當的要求:一定要在相對偏僻的地方,並盡量在地下室,否則病患的哀嚎會傳遍大街小巷;也因此,當時的名醫都是出了名的快手,一場手部截肢手術,最厲害的醫師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內完成,還一次截了兩隻:病人跟助手的。

早期有文獻紀錄使用罌粟,後來也有手術前直接喝醉或吸食嗎啡來麻醉;比較恐怖的大概就是電暈或敲暈,當然不乏直接變成大體實驗的案例;也有過一段時期,用的是俗稱「笑氣」的乙醚,動手術前先開個趴,等到病人嗨掛了再處理。

到了現代,雖然還是具有一定風險,但麻醉已經可以做到相當精準的程度了:

🌑全身麻醉
   ✔ General Tube Anesthesia 插管全身麻醉
   ✔ General Mask Anesthesia 面罩吸入全身麻醉
   ✔ General Intravenous/Intramuscular Anesthesia 靜脈或肌肉注射全身麻醉

🌗半身麻醉
   ✔ 硬脊膜外麻醉 ( 注射麻醉藥至硬脊膜外腔 ) Epidural Anesthesia
   ✔ 脊髓麻醉 ( 注射麻醉藥至脊髓液中 ) Spinal Anesthesia

🌔局部麻醉
   ✔ 針劑
   ✔ 貼布
   ✔ 凝膠
   ✔ 噴霧劑型


除了局部麻醉,其他都需要麻醉科專科醫師在場,在在顯示麻醉對於手術—這個人類為轉機創造的危機,有多麼重要。



👨‍⚕️消極:舒緩,逃避確實有用!

受了外傷會產生疼痛很好理解,但身體自己痛起來就讓古時候的人摸不著頭緒了。有人說是中了邪、有人說是神的懲罰,所以拚了命作法、祈禱,還會痛就是魔還在或是不夠虔誠;神農氏精神在那時的世界各地都有,也真的有找到一些確有止痛效用的草藥,只是不知道是在多少句「這草.......有毒!」之後;甚至還有最早電療的出現—電鰻,或許這是某個腳踝扭傷的患者,誤入電鰻的領地,莫名其妙治癒的故事。


歸功於現代醫療的進步,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美滿。

一早起床,偏頭痛、肩頸痠痛、腰酸背痛,想起昨晚應酬時老闆機車的嘴臉,乾脆開除他放自己一個長假,但我是個有責任感、熱愛工作的有為青年,所以吞了顆止痛藥、拎著公事包,啊!順路去便利商店把帳單繳一繳吧!

到了奶奶這個年紀,還能有一群朋友,每天同一個地方相見、聊天,真的讓人羨慕。她說一天不去,就覺得全身不對勁,她長年的手麻腳麻、背痛腰痛、膝蓋痛都會跑出來;所以即使颳風下雨,她都還是會去那家復健科診所,找他同病相憐的知己敘「舊」。

那天去醫院探望癌末住院的爺爺,看到他跟醫生正爭執著。

「我現在好得很,我要出院!」

「您冷靜一點,現在不能出院!」

「為啥不行?我沒病沒痛,根本沒得癌嘛!」

「您先冷靜一點,放下你手中自控式止痛的按鈕!」


💊一般止痛藥
   ✔ 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具有退燒功能的止痛藥(如普拿疼)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大多具有消炎、鎮痛、退燒等藥效
   ✔ 鴉片類止痛藥 (opioid analgesics):有成癮性,為管制藥物。

😌安寧、癌症用止痛
   ✔ 嗎啡(Morphine):用於臟器疼痛。
   ✔ 非類固醇止痛劑(NSAIDs):用於肌肉韌帶軀體疼痛。
   ✔ 抗癲癇藥物(Anti-epileptics):用於神經疼痛。
   ✔ 抗憂鬱劑(Antidepressant drugs):提高疼痛的閾值,讓病人對疼痛比較不敏感。
   ✔ 類固醇(Corticoseroids):消炎、消腫,為輔助止痛用藥。
   ✔ 止痛貼片(Fentanyl TTS):強麻醉止痛劑,作用與嗎啡相同。

🔌電療
   ✔ 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利用「門閥控制理論」止痛。
   ✔ 中頻干擾波(IFC):干擾神經的痛覺傳遞功能,刺激身體分泌內啡肽,產生止痛效果。


我們已經能知道大部分疼痛的原因,卻依然在對「症」下藥。因為比起原始的環境,現代人產生痛覺的大部分原因根本稱不上危機,其造成的不適才真的折磨人。於是止痛藥、電療就被拿來逃避現實,而這些被忽略未解的病因最終成為無解;一些退化、磨損、鈣化的現象出現,不開刀就幾乎只有不斷的「緩解」,這也才是儀器治療存在的目的;還有些人,注定被病魔拖入棺材,那麼讓他們最後這裡路走得舒服,就是醫療最後的溫柔。




🤔你覺得失去痛覺,傷還是傷嗎?

醫療止痛發展至今,在積極層面推動醫療進步,延長了壽命;在消極層面舒緩了各種情況下的疼痛,讓我們有品質地活著,優雅地死去。然而當止痛的目的從生存變成生活,就無法避免濫用的情況,尤其在止痛藥與物理治療。

對於一個病因明確,有很高機率治癒的病,「延誤治療」絕對是不明智的選擇。偏偏在醫療商業化、現代生活忙碌、醫療意識不足⋯⋯的交互作用下,「治痛」成了常態。人體就是各結構微妙平衡下的產物,當一個結構出現破壞,就必然牽動其他部位的代償;時間一長,病痛會像病毒一樣蔓延,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病因也因此石沈大海;到了這個地步,通常早已求助無門,被迫繼續使用止痛藥、儀器物理治療,直到終老。

雖然那些儀器沒有副作用,但藥物濫用造成的問題就不容忽視了。於是轉念一想,物理治療裡總是被詬病無效的電療熱敷,或許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吧!回想起教授的問題,我想失去了痛覺,真正傷依舊在,不痛,不代表好了;然而很多不得已的情況下,傷在哪不知道、不重要、治不好,他們只想著:不痛,就好了。




📝延伸閱讀:我怎麼都不會好?

✔️ 疼痛鎖鏈
✔️ 舊傷怎麼來
✔️
高風險族群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底下:
《 收藏🧐、支持💰、Super Like🌟、5拍👏 》
並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喔!

📜點擊連結看更多索引

📜追蹤、訂閱圍爐貝克的物理知聊所

📜尋找貝克分靈體

Matters / Potato media / Liker social / 方格子 / 痞客邦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