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一阿君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需求主义经济体:从觉醒到重构的思想之路(二)

一阿君
·

第一章:我是谁?一个思想觉醒的起点

混沌的人生需求

前些日子,我们一家三口和我老婆闺蜜一家三口人聚了次餐。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因为生活在不同城市,两家人的大聚会通常可遇不可求,所以聊了很多话题,但是绕不开的大问题,永远都是孩子。

老婆闺蜜的孩子是个姑娘,小学三年级。从小成长环境优越,家庭所能给与的教育资源也十分丰富,从小舞蹈、钢琴、游泳、网球、骑马一个没落下,最近也是受到谷爱凌的热潮又学起了滑雪。如今她的妈妈最担忧的是孩子中学的问题,尽管家里有相对较好的学区房,但是学区因大摇号、小摇号等各种复杂的交叉政策使得孩子上学的前景有些不确定因素,这可愁怀了她妈妈。整个聊天话题离不了小朋友关于教育各种复杂的思考、筹划和对策。

我和姑娘的爸爸在广场坐着聊天时,我发现父亲的角色就稍显柔和很多,比较在意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食物的健康。相较而言,在教育和培养方面的注意力就弱很多。他告诉我,每天他会开车去乡下、镇子里的市集里买乡民的蔬菜和水果,至少他觉得这些食物要比陈列在超市货摊上的食物干净一些,让他放心一些。他也在意的是在外面吃饭的卫生、新鲜度和添加剂的问题,尤其是对“科技与狠活”特别敏感。还有就是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和负面价值观上的影响。而他自身年轻时那种无所谓的心态,换在自家女儿身上,则是完全不复存在。最后的收尾,她的爸爸朝我无奈地摇摇头,说:“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临走之前我们在附近商场随意闲逛,姑娘执意想去逛逛盲盒店。据她爸妈说,她总是想方设法费尽心思地纠缠爸妈买盲盒,而她爸妈也是因为宠孩子,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不过我看到孩子那种天真又带点小心思的可爱,可能也无法拒绝给孩子多付出一些宠溺。谁知道我们家姑娘长大之后会问我要什么呢?也许是一台会跳自由舞的最新款AI机器人?而我们也会共同陷入这种虚空的需求中吧。

一下午的交谈,我看到三个不同性别、代际的人在诉说着自己的需求和不足,没有大风大浪,没有悲伤开心,只是平平淡淡地叙述着他们人生路上的每一个小波澜,但也正是这些波澜太小,不足以让他们疯狂,只是平静中夹杂着焦虑,像三个纯净地灵魂在控诉这个社会无情地给他们填充各种各样的欲望,而他们似乎还有余力撑起这个庞大的欲望体,那实际上,更多的家庭究竟有没有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持续不断地支撑下去呢?

所以我有时会好奇,假如今天社会,删除掉了升学的压力、饮食健康的压力、鸡娃的压力,以及阶层跃升或降级的压力,那么他们会过得轻松吗?或者说,抛开这些压力之后,他们是否会有新的压力“趁虚而入”?假如时光倒退到三十年前,这群背负巨大压力的父母尚在幼年,那么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一辈在面对什么样的压力呢?又有什么样的需求?

我专门询问过我爸妈这个问题,主要的压力也是源自两点:钱和前途。他们会为了省几分钱的烟钱到处找烟头,为了营生全国各地跑销售、跑采购,他们在国营企业改制的时代整天算计国家是否会抛弃他们,也会因同龄人下海经商赚到钱而羡慕焦虑,也会为了买一栋体面的房产而四处借钱……所以无论是他们还是我们,焦虑和需求永远都是躲不开的话题,不同的地方是,他们所处环境在不确定中向上攀爬,我们所处环境在不确定中悲凉下行。

所以我们在人生不断前行的轨道上逐渐失去了主动感。那么我们大胆地问一句,假如这个社会不再赋予我们任何无意义的压力和欲望,那么我们对人生是否还有需求?我们人生是否具有与生俱来的需求?当我们逐渐失去人生的主动权时,我们不禁想追问: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世俗与真实需求

我们在《真实的追寻:当世俗价值观成为寄生虫》里论述过,世俗价值观与真实价值观的对立点,在于我们内心是否真正接纳这种价值取向。

世俗价值观来自外部环境,强行塞给我们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并在生活中进行价值筛选,比如用于缓解焦虑的鸡娃行为和为攀比而投入的资金,这些价值观背后隐藏着外部环境刺激而来的个人欲望和精神空洞,换句话说,即便我们达成了这些努力的目标,结果并不一定能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环境催生的压力还会接踵而至。这些源源不断的需求,由世俗形成并强加给我们,我们权且定义为“世俗需求”。

真实价值观建立在我们客观的基因和成长环境之上,基因中带来的成长的优势,以及早年父母和成长环境赋予我们的精神力(包括言语教导和物质影响)成为影响我们一生的要素,这些要素有多重要呢?它就像埋入土壤里的种子,我们整个人生都是以它为基准点向上延伸的。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天资出众的孩子在绘画、舞蹈、运动、数学、表达、想象力等方面能够事半功倍地远远超越同龄人,并且在不断努力不断成就的过程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驱力正循环运作系统。我们管这种人叫天才。这种人所具备的天赋,能使他们保持高度注意力,展现超凡理解力,投入大量热情,以及在整个学习和进步中享受着过程和成就。而这个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对应显化出的需求,就是我们要讲的“真实需求”。

就现实层面来讲,我们在真正探讨需求的时候,究竟是哪种,其实已经方向不明,结果不清。今天我们指着当下的事业、家庭、责任、义务、甚至是爱国情操,我们如何斩钉截铁地确定说,这就是我的真实需求?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当我们不再确定我们的选择是否是来自世俗或是真实内心,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选择已经失去了自由性。

那么我们新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世俗中确定我们内心的真实需求。

我们此时要搬出一个在网上流传许久的老套方法,一则关于巴菲特和他的私人飞行员的对话。他的私人飞行员问巴菲特他未来的事业和前途,巴菲特告诉他找纸笔列出他最想做的二十五件事,写完之后认认真真一条一条筛选,把最重要的五条圈出来,这样他可以集中注意力放在这五条事情上,剩下二十条无论如何也不要去碰。

不确定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总之在网上流传很久,不过它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方法来挖掘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对,五条最最重要的事情,还不够你忙活一生吗?剩下那二十条也很重要,为什么必须要放弃。当你在人生的终点时,回忆往事,哪些事情因为没做好会让你遗憾?可能这五条会在其中,剩下的二十条似乎就没那么重要了。

不过这个方法有一个漏洞,就是当世俗价值观开始在内心占主导时,我们很有可能会按照当下的客观情况的紧迫性来选择这五条。举个例子,如果在你的价值观里对孩子的教育上升至优先项的前列,即便这些事情会让你陷入被动的负面效应,并且你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解决这些事情,那么放弃自我和附和社会需求可能是你清单中的前五项。

我们不能否认老巴的个人魄力和高度理性,即便是社会赋予他的期待,他也可以不在意其世俗或内心真实的特质。毕竟迎合周边人的期待,本身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那么作为普通人来说,加入一些个人因素的得失和成本收益率,可能更加理性一些。所以我们不得不在这个方法之外,再引入另一套方法,即个人内心的终极追问。

“你究竟是谁?什么事能让你兴奋不已,什么事能让你不计投入,什么事能让你事半功倍,什么事让你出类拔萃?”

这不是简单的问题,很多人穷其人生在寻找自己的天赋和真实需求,有些人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一辈子碌碌无为,有些人在他人目光里背负了太多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有些人早早就看明白自己的特质却选择了躺平放弃。我们在《真实的追寻:当世俗价值观成为寄生虫》中探讨了如何寻找自己的天赋、寻找内心真实价值观、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我想说,寻找“我是谁”的答案是一条非常漫长的修行之路,但是人一定是有天赋的,也一定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