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座山》讀後心得: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為什麼有些人在獲得傲人成就之後,卻感到悵然若失?為什麼有些人遇到了家庭、名聲、職場上的挫敗,從此一蹶不振?但是,卻有另外一群人,在遭逢相似的經驗之後,卻能保持熱情、重新振作?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是人們在面對和追尋人生目標的態度有所不同。
這本書在說什麼?
《第二座山》的作者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他曾經在職場上叱吒風雲,卻也曾經遭逢第一段婚姻的的破裂。他深切地自問:「人生只有這樣嗎?」對於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他發現了一個更崇高、更值得追尋的目標。
他將人們追尋的目標分成兩種。第一種是征服世俗成就的「第一座山」,攀爬這座山的人追尋的是財富、權力、名聲,他們費盡努力希望能過上幸福人生。第二種是追求超越自我目標之外的「第二座山」,攀爬這座山的人臣服於對婚姻、志業、人生觀、信仰、社群的承諾,他們在貢獻自我的過程當中獲得喜樂。
在這本書中,作者想傳達一個核心訊息:「人生並不只要攀爬世界為你樹立的第一座山;還有充滿精彩的第二座山,同樣值得你努力征服」。透過第一座山和第二座山的對比,他讓我們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念。而這些觀念之間的衝擊,將改變我們看待傳統世俗成就的眼光。
第一座山是什麼?
第一座山指的是一種「個人主義」,終極訴求是個人的滿足。
作者認為,第一座山的目標是社會文化設定的目標:功成名就、獲得敬重、被納入合適的社交圈、擁有幸福人生。似乎所有人追求的都差不多:漂亮的房子、美滿的家庭、美好的假期、美食和好友。
人們在第一座山追求的是個人的「幸福」。這種幸福是自我的勝利、自我的擴張,當我們朝著目標前進,感到一切順利的時候,就會感到幸福。像是你順利從學校畢業了、在職場升職了、你吃著大餐並且享受美好的物質生活。幸福也跟自己獲得新的能力和新的成就有關。
攀爬第一座山的人,比較偏向「利己」的心態。他們期望透過努力讓自己出人頭地,在世上留下一個好名聲,獲得充足的財富、權力和地位,在這段路上持續贏得勝利並勝過他人。
第一座山的重點在於建立自我,追尋屬於個人的幸福感。
第二座山是什麼?
第二座山指的是一種「關係主義」,終極訴求是個人以外的事物。
第二座山的目標是對自己之外的人、事、物做出承諾。他從事的不是職業,而是志業。他的婚姻不是合約式婚姻(我能得到什麼好處?),而是盟約式婚姻(我為你生、也為你死)。他不高談闊論,而是臣服於信念。他不只居住於某個地方,他會協助那個地方形成社群。
人們在第二座山追求的是超越自我的「喜樂」。這種喜樂是你覺得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分別消失了,你在精神上和對方合而為一。當母親和寶寶的眼神交會相視而笑、當你和一群好朋友忘卻了利害關係且盡情載歌載舞、當你明瞭自己的付出替社群帶來了貢獻。喜樂是一種忘我、超然、自然而然降臨的狀態。
攀爬第二座山的人,比較偏向「利他」的心態。他們會先凝視內心深處,找到與他人連結的嚮往,然後與他人建立關係,讓自己走進世界。他們精進自我,是為了付出自我。
幸福是我們在第一座山追求的目標,喜樂是在第二座山生活時,順便得到的收穫。
分辨你在攀爬哪一座山
我們該如何分辨,現在的自己在爬哪一座山呢?我們可以看書中這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有一位年輕人因為跟別人鬥毆,昏迷住進了醫院,他的父親每天守在兒子的病床旁邊,長達半年。有一天,護士走進來清理年輕人的病房,那位父親當時到外面抽菸,沒有親眼看到護士打掃病房。當天稍晚,護士在走廊上遇到那位父親,父親怒氣沖沖地指責護士沒有打掃他兒子的房間。
如果,護士正在爬第一座山,他會認為自己的職責是打掃病房,他可能會反駁:「我確實有打掃你兒子的房間,只不過那個時候你在外面抽菸!」如果,護士正在爬第二座山,他會知道自己的職責是為病患和家屬服務,他的職責是在危急時刻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這個護士明白,眼前這位父親需要的是安慰。於是護士把病房再打掃了一遍。
護士之後說:「我把那個房間再打掃一遍,是為了讓他親眼看見我打掃房間。我能想像他的感受。他的兒子在那裡躺了六個月。他的心情一定很沮喪,所以我把病房再打掃一次。我沒有生他的氣,我想我能體會他的心情。」這位護士追尋的不是自己的利益和成就,而是對於服務他人的承諾。
第一座山的重點在於建立自我以及定義自己,第二座山在於擺脫自我以及放下自己。第一座山的重點在於獲取,那麼第二座山在於貢獻。第一座山是成為精英主義者,不斷向上爬,第二座山是成為平等主義者,與需要幫助的人平起平坐,和他們並肩同行。
最容易辨識自己在爬哪一座山的方法,就是分辨現在的你,是為自己而活,還是為服務他人而活。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閱讀這本書的感觸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感到一股強烈的既視感,也獲得了一些新的體悟。
我回想起自己也曾經奮力攀爬第一座山,在職場上付出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努力學習技能來提升自己的表現。當時我把心力放在升職加薪的打拼,放在成為交往對象心中的黃金人選,放在成為親友眼中令人稱羨的科技新貴。這時候決定我內心是否快樂的條件,取決於別人眼中的我是否是一個成功的人。
接著,我從第一座山跌落,在奮力工作的忙碌當中迷失,在伴侶失望的眼神當中看到失去自我掌控的自己。決心振作之後,才開始透過部落格文章分享、經營讀書社群、錄製 Podcast 說書,發現了我能對世界提供的獨特貢獻。然而,在內心深處許下推廣閱讀的承諾,竟帶來了遠高於個人成就所能體會到的喜樂。
我依稀記得一位布袋戲大師曾經說過,在他年輕的時候,他努力演布袋戲是為了餬口活下去,而年邁之後,他努力活下去是為了繼續演出布袋戲。這種心境上的轉折,正是從第一座山前往第二座山的歷程。(如果有朋友記得是哪位大師說過這段話,請不吝告訴我)
這本書對於「個人主義」和「關係主義」的探討,也給了我另一層體悟:不需要當一個完人。
當一個「完人」,你會耗費大量的精力用來彌補和掩飾自己的缺點。在這個過程中,你的缺點令你感到芒刺在背,反而沒有把心力集中在發揮自己的優勢。你的價值來自於別人對你發表的看法和評價。
當一個「有用的人」,你會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為別人創造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優點令你感到活力充沛,反而不會耗費心思去理睬那些不重要的缺點。你的價值來自於你對世界提供哪些幫助。
如果一個人的辛苦努力僅是讓自己變得更完美,而不是對這個世界產生價值,那麼這種完美毫無意義。不要當一個完人,而是當一個有用的人。
「完人」是為自己而活,「有用的人」是為服務他人而活。
後記:前往第二座山
我認為《第二座山》適合兩種類型的讀者。如果你正在攀爬第一座山,可以提前瞭解跟其他人、親友、群體之間建立有意義關係的方式,幫你在攀爬的時候轉換心境。如果你已經擁有第一座山的成就卻感到悵然若失,從作者提供的第二座山觀點,你可以學會善待伴侶、打造志業、實踐人生信念、貢獻社會,將自己投身於這四個重要承諾之中,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如同作者所說,大多數人在人生中想追求的(尤其在年少的時候),不單純只是「幸福」,而是發自內心的「熱情」。我們想要經歷千辛萬苦,追求某個值得我們付出的重要目標。而從書中的諸多案例可以發現,這個重要的目標,往往就在第二座山上。
或許,這本書讓我更加明白了「回顧」的重要性。就像尼采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提到的,要發現你來到這世上的目的,你要回顧你的過去,列出你感到最充實、最滿足的時刻,然後看看你能否把這些點連成一條線。
能幫我們定義未來方向的,不是當下的混亂生活,而是清晰的過去經歷。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 《與成功有約》心得:一張圖讀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 《讓部屬甘心跟著你》沒有願景的領導者很難成功
- 《造局者》讀後心得:人類在 AI 和動盪時代的關鍵優勢
- 《思考的框架》最實用的九種思維模型和心得整理
- 《超級思維》為什麼每個人都該學習「心智模式」?
原文連結閱讀前哨站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