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年初不再接觸任何幣圈消息也沒再碰幣後,幸運的躲過當初大家吹捧的質押利率浪潮。
當初許多人將質押虛擬幣的益處說得頭頭是道,像是促進流動性或者讓持有的幣能夠不斷增長。要嘛推薦去交易所質押虛擬幣,不然就是找外面的池子來質押,結果如何?去中心化的池子雖然還活著,但是無法立即解質押幣者賠了龐大價差,中心化池子則是能拿不拿得回來都是問題。
其實虛擬幣的投機行情就像降低門檻的傳統金融遊戲,過往放空、期現套利或槓桿操作、優惠利率都是大戶或達到特定條件的人才能進行的操作,但是虛擬幣卻讓這些操作的門檻降低。法幣換成虛擬幣的過程,就像是去賭場換可以用來玩遊戲的籌碼。交易所自己出的幣,就像是賭場的籌碼,本身的價值取決於賭場,賭場倒了籌碼的價值也沒了。
另一方面,參與新公開發行的虛擬幣計畫,其實就是降低該團隊營運籌資的門檻。就像一般公司的私募股票,股票是否有價或是否能在公開交易所上市?不知道。倒是跟私募股票不同的地方是參與投資買幣的人,似乎不像股票能參與團隊的經營。團隊賺了錢是否會分配給池幣者?似乎也不會。
對虛擬幣本身的評價大概就是一種有一群人願意參與其中的流行。越是深入了解相關虛擬幣計畫的人,越容易覺得看清該虛擬幣背後的「潛在價值」。但是,無論是「理想」或「願景」都要等到真正實踐了且長期執行下去才是真的。如果對一家公司的投資都懂得全面性檢視其風險,為何投資虛擬幣時卻覺得沒必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