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給十九歲的我》後: 紀錄片工作者討論會紀錄(節錄)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給十九歲的我》上映後掀起風波,背後其實留下諸多重要思考,當中以紀錄片拍攝倫理為主,而紀錄片的議題未見有更多後續討論。有見電影評論學會回顧書《香港電影 2022》收錄此討論會紀錄,故此轉載不求爭議,僅望引起有長遠文藝價值的討論,社會與文化界能以更多元開放理性的方式討論,令香港紀錄片有更健康的發展。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黃珍盈、劉坤濤

(編按:《給十九歲的我》上映後掀起風波,背後其實留下諸多重要思考,當中以紀錄片拍攝倫理為主,而紀錄片的議題未見有更多後續討論。有見電影評論學會回顧書《香港電影 2022》收錄此討論會紀錄,故此轉載不求爭議,僅望引起有長遠文藝價值的討論,社會與文化界能以更多元開放理性的方式討論,令香港紀錄片有更健康的發展。)

日期:2023年6月5日

主持:譚以諾(諾)、陳志華(華)

出席(排序按姓名筆畫):張虹(虹)、陳巧真(真)、應亮(亮)、李偉盛(盛)、陳浩倫(倫)、尹景輝(輝)、陳梓桓(桓)、黃肇邦(邦)、蔡倩怡(怡)、盧燕珊(珊)

記錄及整理:黃珍盈、劉坤濤

倫:

有些情況是被拍攝者願意給你拍,但不願意簽同意書。我剛剛在愛丁堡拍完一部紀錄片,拍一位九十多歲的伯伯,他關注房屋問題。影片內容關於國際學生來到這座城市,大學便動用很多土地建造學生宿舍。許多國際大城市都是這樣,卻導致本地人跟外地人在資源分配上的衝突、公共資源的爭拗。我想很常見吧。但這位伯伯會告訴我,「你可以拍,但我不會簽(同意書)」。原因是他過往簽過一些招致麻煩的東西。

由於影片是大學的畢業作品,我要呈交相關文件,於是跟學校提出,如果校方只有單一方法處理(授權)的話,應要重新檢視。學校的立場是,你要提供證明(被拍攝者的意願)。我給伯伯發了一堆法律文件讓他簽,他以電郵回覆不想簽,因為看到那些文件已頭昏腦脹,令他害怕。我也知道他在怕甚麼。紀錄片拍攝對象如果是普通人,你突然給他一堆拍攝用的法律文件,很多時是保障拍攝者,而不是保障被拍攝者。他跟一些街坊說過,街坊也叫他千萬不要簽,雖然導演是好人,頗投契,但文件就不要簽了。

最後怎解決呢? 我讀三個學期, 第二個學期要交些製作文件(production file),包括地方申請表格(location form)、同意書(consent form)、版權書(copyright form)等。我就想了幾條問題,像拍網台節目那樣,跟伯伯坐在一起,拍了一段十多分鐘的影片。我問:「伯伯,我們現在是不是像狗仔隊(paparazzi)那樣拍你?」他答:「不是,是我讓他拍的,我很信他。」我又問:「伯伯,我有沒有擅自進入(trespass)你的私人物業?當中包括你的客廳和花園。」他又答:「沒有,是我讓他進來的。」他可以接受口述授權, 或者你坐在他身邊,不只拍他一人,他更安心。就好像聊天一樣錄下來。然後我把這段影片交給學校,他們說可以接受。我在報告上寫,要處理紀錄片倫理問題,其實有許多其他方法,應重新檢視現有政策,學校也同意。

所以做法真是五花八門。當事人不願意簽,會否其實願意讓你拍?就算他說了肯拍,他明天又可否改口說不肯?人總是有很多心情和情境上的轉變。可以簽完突然借了人錢,變得不可曝光。不是說簽好(同意書)就萬事妥當——簽好就萬事妥當,是保障電影工作者,不是保障當事人。如果他看到文件已感到壓力,那麼我們是否在一個文化上、教育上平等的關係之下,令對方知悉所有事項?如果他不清楚,我便提供法律意見,向他解釋。問題是,他有沒有足夠空間去知道這些權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時都會關注自己的權益,為甚麼在拍攝上好像忘記了?回想類似租樓、買樓、買保險的情景, 我們應否將心比己呢。

桓:

因為用觀察式拍法,往往不知道最後會用多少(片段)。所以這也是個方便的方法。因為你很難觀察式地拍幾十個人的時候,在大學也好、圖書館也好, 你每每拍到他都要跟他講合約。所以我覺得這也是合理並且令人舒服的做法。一開始你舉着攝影機已是很突兀的事情,還要拿出合同來讓他們簽的話——如何用一個舒服的方法開始也是我們的考慮,頭開得不好是很麻煩的事,會影響他怎麼看你,以及你怎樣和他建立互信關係。

倫:

放映紀錄片的時候,會發現觀眾的意識都很高,這個世界很透明,他們會問,為甚麼被拍攝對象會讓你拍?還拍得這麼自然?現在拍完了,你跟他的關係怎樣?很多人都很關心,除了片中的故事,在真實世界裏,你作為導演,是在如何述說一個你跟被拍攝對象之間的故事。例他們可能會覺得,(拍攝者)是伴我成長,也有關心我的,而且亦有拍攝的難處。這樣一來,最後如果沒法放映,反而是受訪者會問,「會不會浪費了?」一種情況是,作品公映時,拍攝者能夠和被拍攝者一起面對公眾,因着共同歷程,回應大家的問題;另一種情況是,被拍攝者對大量的問題感到不適,甚至有被「賣豬仔」的感覺,我的人生突然被質問, 我又不是明星——這也是正常的。所以問題是,導演在和他們講一個怎樣的故事?

虹:

信任是可以變的。關係也可以變。尤其是時間這麼久。我們也看過很多紀錄片,起初(兩者關係)很好,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被拍攝者)會開始不喜歡, 甚至有導演被控告的情況。所以每個個案都不一樣。

華:

我們看報道留意到一個個案。有一部法國紀錄片《山村猶有讀書聲》(Être et avoir,2002),導演Nicolas Philibert 這部作品也是拍學校,拍的是一位老師, 帶着一班學生。那位老師一直(對於被拍攝)沒有問題,到後來影片作大規模放映,受到廣泛關注,他突然變了公眾人物,一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 也令全世界知道了。結果老師入稟控告電影公司,意思是,我和學生當初讓你拍的時候沒有預料是這樣的規模。《十九歲》可能也有類似的情況,阿聆最初讓團隊拍攝,應該沒料想過是大規模放映,現在她突然變了公眾人物, 可能生活很受影響,作品完成後她和導演之間的溝通亦似乎很不足夠。

邦:

我想最後也看導演的動機。如果本來從心意出發,小規模地拍,但最後變成大規模影響到被拍攝者,違反了動機,那就要慎重處理。有些人是覺得作品意義很大,就算背上插滿了箭也是要放映,要喚醒一些人,那拍攝者要自己承擔那個責任,就是另一件事了。

怡:

我在風波發生前已很不喜歡《十九歲》,我很認同(黃肇邦)所說動機的問題, 另一樣就是拍攝對象,紀錄片很講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的關係,我看《十九歲》的時候都會覺得她(張婉婷)是由上而下去觀看和理解那班女生,那種凝視讓我很不舒適。

華:

例如她怎樣稱呼這班女生,她voice-over 的口吻,以及她發問的方式,其實也能清楚看到是有代溝的。

虹:

但張婉婷沒有理由「扮後生」來和女生們交流,要不然也會被人罵。

怡:

她無法坦然地呈現到那種差異(difference)。有些紀錄片不是要跟被拍攝者「同在」,反而是要呈現不同(difference)和張力(tension),這種我覺得絕對沒有問題。但張又不是在呈現tension,好似是嘗試與對方親近但又無法親近,那種尷尬(awkwardness)令我看得很不舒服。

倫:

影片開頭第一段voice-over 是類似說,這十年間,香港的年輕人經歷了很多, 面對了很多挑戰,很多以往香港人很常見的生活經驗,當中的意義已完全變了。例如影片中有人要移民,例如現在有人會問你做律師或醫生或警察是為了甚麼,讀大學讀甚麼科目、選哪一間,這些是香港日常會問的問題。但voice-over 說了,這十年以來,大家面對很多挑戰,這些挑戰對於導演來說, 第一就是伴隨着這些年輕人面對,但導演自己又有沒有思考呢?她有沒有這些挑戰呢?她能否感受到年輕人的挑戰或掙扎?第二,當年輕人面對挑戰或掙扎的時候,她能否呈現到?也不一定要說有多真實——但她的位置是甚麼? 是同行?是很好奇?不停發問?或是自己本來不是很關心,但對方令自己有很多新的反省,重新審視這個社會?這樣可能會持平一點,或令觀眾感受到導演都有思考,能捉摸到社會脈絡;是不是年輕人也好,甚麼年紀的人都會想這些問題。

諾:

我們當初向各位發邀請的時候也不是想只針對《十九歲》去討論,而是它引申出來,拍攝與被拍攝者之間的倫理及權力關係,以及同意與授權的問題, 正如剛才所說的,我們不要將同意書看得那麼狹隘,各種同意授權的方法怎樣運作,及至後來去到公映——小規模社區放映、獨立放映、商業放映,後者引申的是金錢關係,將會有幾百萬,甚至是過千萬的收入,那麼它可以變成另一個社會事件,已經是超越(out of)了整部影片。可再進一步思考的, 是資金來源。這次是由英華女學校支付。

另外,(《十九歲》)當中性別的問題還尚待探討。我讀英華男校,也有朋友讀英華女學校,明白男校女校是很不一樣的世界,很不一樣的成長方式。這些身位都是討論這部影片時會留意的。

今天的討論是不公平的,張婉婷與郭偉倫都不在,但我們就不斷講自己的看法,他們又不能回應。所以我想在這討論中討論這部影片的公共意義不是最大,最大是透過這部影片去討論紀錄片在當下,可以引申出的各種問題,而你們作為參與其中的人,作為拍攝者,怎樣面對這件事?甚至有人提到, 《十九歲》之後,在香港很難拍紀錄片了,因為信任停了。我不是電影工作者, 對這一點不清楚,所以邀請大家來討論。

邦:

我剛才所說動機的重要性,意思是指處理影片後續事件的方式,而不是指拍攝的方式。我自己比較開放(open-minded),有些導演的風格是由上而下, 我覺得沒有所謂,這不是動機,而是導演本人的性格、風格是這樣。我指的動機是指事件如果發酵到這麼大規模,變成對受訪者的傷害,到底是否繼續, 就視乎拍攝者的動機,由他自己來決定。

怡:

我明白肇邦所說的分別。但我也就着這一點多講一些。例如你們準備的討論問題有提及原一男,你也可以說他是違反了很多倫理的底線,但他的動機是要挑戰權力架構(power structure),但之前有人撰文將《十九歲》事件與原一男相提並論,我頗不認同,基於動機不一樣。

諾:

所以一開始才會想把討論的重點放在製作上。經驗才是寶貴的。

倫:

拍紀錄片的人或教育工作者的敏感度可能要更高,因為影片中包括的很多很日常的生活話題,現在都變得很具創傷性(traumatic)。這兩、三年,在機場和離開的朋友揮手這些畫面變得很常見,但很創傷,每次一拿出來講就哭了。所以當你想觸碰這些話題,卻沒有一定敏感度的時候,對方很可能就會「起弶」,或先罵你。

真:

我很認同要保持敏感度這點。因着社會氣氛和政治環境的變化,拍片的意圖、方式、作品和傳播等等,跟被拍者的情感、安全有沒有衝突、或你的意志有沒有凌駕了對方,是要保持自覺和敏感的,當然不是容易做到。我也試過冒犯到別人,但在後期其實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冷靜,有足夠時間去檢視,所以很難有藉口,而敏感度不只是對人和社會的發展,包括影像的組成會產生甚麼效果和對此的認知差異等。既然對方給予你信任、情感及私隱,導演就有這個責任。

面對公眾,被拍攝對象可能由一開始的認同到後來的不認同,都是常有的, 尤其是拍十年這麼久的,隨着社會分分秒秒變化,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甚至你有時是,因着某種責任,有些法律或政治上的觀點,是要捨棄的。

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一個所謂道德準則,但如果要為紀錄片建立所謂的共識或是規則,我自已是頗反對的。因為紀錄片同時又是一個很開放的媒介,有時它的探索和批判,是會在道德上帶有挑釁和刺激的。人性的複雜,就是紀錄片好看的原因吧。

不過也很老實的說,影像背後很多事情觀眾都沒有辦法知道,創作者只能過到自己的良知,當你的問題被揭發時,就要承受。創作與倫理之間,導演的態度——怎樣去面對問題,有沒有反省、認同,或是做些甚麼去補救,都是很重要的。當然好像很難,但你選了拍紀錄片,就要承受,沒有人逼你拍。你不能把責任放在被拍者身上,說「當初是他肯給我拍的」、發行商又怎樣怎樣——我覺得不是這樣,創作者要負最大的責任。

邦:

認同。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