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生与死的二重奏 · 第三题

穿越癌症:一場對生命與死亡的理性反思

leeannetour
·
·
IPFS
·

近來得知一位朋友的同學罹患肺腺癌第二期,已經切除了一個肺葉。這讓我開始思考:似乎現在罹癌的人變多了。但換個角度來看,也許不是癌症變多了,而是醫療進步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變得更常見。也因此,越來越多案例得以及時被揭露與處理。

過去「得癌=死亡」的觀念,在今天已不完全成立。許多癌症的五年存活率顯著提升,甚至有不少患者在治療後能持續存活十年以上。但即便如此,一旦聽到有人得癌,內心還是會瞬間聯想到死亡,彷彿那是一扇已經打開的門,哪怕離終點還遠,方向已經確定。

醫學上來說,癌症的復發期大多集中在五年內。因此過了五年,通常被視為一個「階段性的安全」。但這並不代表癌細胞就此消失。曾罹癌的人,體內可能還潛伏著無法被偵測的癌細胞,這也是為什麼需要定期追蹤。

一位朋友分享他的住院經驗。當時有位老人情緒低落,因為他的女兒八年前罹癌,治療後恢復正常,卻在第八年復發。朋友安慰他說:「能夠撐過五年,已經很難得。」護理師也試圖安慰,但老人無法接受,他認為「既然已經切除了,就不該再復發」。

這種想法雖能理解,卻忽略了癌症的本質。癌細胞並非外來物,它是人體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發生錯誤而產生的異常細胞。如果身體的修復或免疫系統無法及時消除這些異常,就可能形成腫瘤。因此,曾經罹癌某種程度上代表身體的修復機制存在缺陷。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內在失衡的訊號,意味著未來再次發生的機率偏高。

從這個角度看,癌症不只是疾病,也是生命給予的一次警訊。它強迫人面對死亡的可能性,提醒我們:人生有限,而這個「有限」,不是抽象的哲學命題,而是實際會出現在醫院檢查報告上的具體事實。這也讓人不禁反思:我們如何理解「死亡」這個終極命題?

哲學家海德格認為,人類對死亡的認識不僅是理解生死的結局,它也在深層次塑造著我們如何生活。死亡不僅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促使我們真正理解生存的契機。若我們長期將死亡視為遙遠的存在,反而會對生命的價值產生忽視。但一旦死亡的陰影逼近,或許才能讓我們更清楚地感受到「存在」的深刻意義。

不過,這樣的反思並非令人生畏,而是一種解放。當人類真正能夠接受死亡的現實,才可能真正活得更自由、更真實。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時間的流動,而每一刻的流動都是走向死亡的步伐。這並非要讓我們沉溺於恐懼,而是提醒我們,不要浪費時間,不要在生命的流逝中感到遺憾。

我自己去年也經歷了乳癌的治療。對我而言,癌症只是一個生病的過程,像是走過一段需要處理的時間段,並沒有太大改變我的生活。治療過程雖然漫長,但我並未因此感到人生突如其來的巨大變化,也沒有讓它深刻影響我的心態。反倒是,我更多地認為,這就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健康波動之一,並不比其他生病的經歷更特別。

但正是這段經歷,讓我對生命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生死問題不應該只是哲學上的抽象問題,而是每個人都在生活中不斷面對的真實課題。癌症的經歷提醒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一刻面臨類似的挑戰,這並不代表一切結束,而是我們每個人如何選擇活著,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到自己的意義。

最後,我想到一位同事,七十幾歲了還在工作。這樣的狀態令人佩服,也令人沉思。如果人生要走七八十年,那麼在三四十歲時被診斷癌症,或許只是中途的一段插曲。只是,當我們想到還有二十幾年甚至三十年的歲月要走,心中難免升起一種疲倦感。活著雖值得感恩,但也的確不容易。

癌症帶來的不只是病痛,它打開了我們對生命與死亡的重新理解。若能理性地看待這一切,也許我們不會被死亡嚇倒,反而能以更深刻的方式,去過好餘下的每一天。這是一種從「死亡」中獲得的生命智慧,它促使我們不僅僅是為了延續而活,而是讓每一天都成為值得珍惜的存在。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