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七日书 第五天——接住“可以永远的沉沦”

此间能静坐 何必在山林
·
(edited)
·
IPFS
·
记一个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被看见」的时刻。

终于是一个稍微温暖一点的话题,嗯,我确实觉得前面几个话题比较冰冷——让我只想回忆自己经历重重困苦,独立自强的奋斗史,这种独立强大,对于此刻蔫了吧唧的我,挺冰冷而坚硬的。

此刻我需要做一个文字没有力量的姑娘。

所以这次我主要想写对一位朋友的感受——因为她手无缚鸡之力(啊不是,因为和她在一起,我比较随意、不怕被道德谴责。

首先先上一个图,这位朋友,后面用“绿衣姑娘”称呼,在我梦境中大概长这样:

“绿衣姑娘”意象图


如果我们把朋友大致分为两类——“见面比微信更喜欢”和“微信比见面更舒服”两类,那第一类朋友更难得,见面比文字聊天多了很多信息——气质、气场、磁场、气味、神情、态度……

有的文章说,两个人很合得来,一般气味上比较合得来,虽然我们自己可能感知不到。

有的说,类比粒子与粒子(场与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每个生灵自带的场也各自不同,有的相吸,有的相斥,有的纠缠,有的反复横跳……

人的沟通中信息传递的70%左右来自非语言内容本身,所以文字聊天,更多是自己脑补的形象而非对方本人,体验感也和自己当下的心境和自己对其他人的主要态度很有关系。

总之,见面、相处、深度相处,感觉很喜欢的人,需要众多因素结合。

而这个“绿衣姑娘”给我的感觉就是,活在非人间的姑娘,比较小心翼翼地去流露自己的感情,比较真诚,关注内心世界,以忧伤为底色,渐变色而不是突变的大块色彩,冷色调为主,浅色系,温度0度以下。

很奇妙,我发现,不同的人懂我不同的方面,快乐的时候很多人都合得来,而对于极少一部分人,我好像只有最悲伤的时候才喜欢找她,因为只有她懂我的悲伤和孤独。

其它即便很亲近的人,比如我觉得很多地方最契合的了,可是不知道是因为对方刻意保持乐观还是不敢展示悲伤的一面——她会接不住我自由的悲伤,而总是以"美观"的视角回应。

在青岛某一个悲伤的夜里,收到“绿衣姑娘”的回复,她说她看到我发的

"或许我享受凄凉的夜晚,是因为不必背负快乐的债;

享受孤独,是因为不用背负感情的债。"

而反思到她写完大稿拼命用快乐去填满自己的生活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放松的现象,我才意识到,我放任悲伤,是多可贵的自由。能看见并接纳悲伤失落沉沦,是多可贵的“看见”。

悲伤和敏感的人,那种深夜江水一般温暖的懂得,不炽热,格外浪漫。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