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 泰緬邊境
【重新編輯2020/02/03的文章】重新編寫這篇去年邊境之行的當下,緬甸正在發生著鉅變的事件,雖然難以避免無力感的侵蝕,但對現實的持續關注與辨認仍然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因為讓緬甸的人們知曉有許多人和眼光正關心著他們,或許對他們來說就是一股的力量了。
這張照片的遠景是「緬甸」,近側是「泰國」,右邊是邊境橋連接著兩岸,上方的車子與步行的人們「合法」移動著,而左側的小船則是載運著人們「非法」在界河上往返。地洞的理事長曾經就在這裡坐了一整個下午,看著這些人們來來往往。
生活在島嶼國家,可能很習慣清楚的(或是很少意識到?)國家疆界,就如同海洋所包圍的島嶼形狀,人要離開,唯有經過大海或天空;在大陸板塊上,人們在任何可達之處自由生活與移動,然而國家疆域的劃定,法律與政治築起的邊境,人們流動變得不再自由,身份被定義,不允許「不確定性」的存在。但是,人從未停止移動、停止努力生活——這或許是邊境吸引人之處?它不會停止挑戰自己既有的文化框架與國家界限,讓人持續思索不同的生活形式,透過那些模糊不清楚的分界,重新看待被切劃出的清晰定義。
在兩國邊境的美索(mae sot )停留了短短四天,來不及閒著,拜訪了一些因為泰緬邊境長期所存在的困境,而投入支援協力的在地 / 國際非政府組織和社會企業,如:梅道診所(Mae Tao Clinic)、達府邊境兒童協助基金會(Tak Border Children Assistance Foundation, TBCAF)、移工學校、社會企業手織品牌chimmuwa的工作室、公平貿易商店Borderline,中間還抽空去了一趟古城素可泰 (上一篇已分享)。
此行大概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個短暫過客,也不會太濫情感傷於對這個地方的處境,自己有太多的無能為力,但是我們很感動於在地行動者的態度:
「持開放的心態,歡迎來訪的人,也許可以各自透過這裡的經驗,找到自己能夠出力的事,即使很微小。」
「要做事最重要的是人,有熱情、對的人,會慢慢連結起各種人脈資源,慢慢的將事情做起來。不對的人,就算帶著再多人力財力,也很容易很快的揮發掉。」
有時候,找出一個細水長流的關心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事,不是非得只是一時的出錢出力。像是參觀一間由緬甸僧侶所創辦的小學時,地陪友人談到,很多人寧願捐錢看到一個學校實體,或是捐贈大量物資,卻忽略了對在地師資的支持與培育;這是比硬體更重要的事,讓教育與文化真正能持續的方式。
回來,暫時我們也有自己的戰場與生活,只是仍然希望分享一點紀錄,讓有興趣的朋友能夠知道這些因為緣分而認識的人和團體。
認識泰緬邊境相關紀錄、報導、介紹與組織
【報導】跨越邊境02》為何橫跨千里到泰緬邊境做公益?105號公路上的台灣身影
【書籍】《105號公路:泰緬邊境故事》
【書籍】《綿長的訣別》
【書籍】《憂鬱的邊界》(部份談到美索)
【組織】 Chimmuwa 手織品
現在在臺灣品牌認識度越來越高啦~在台灣有不少寄賣合作的店家,不時也會在台北的彎腰市集擺攤,每年也有幾次的義賣活動;而若有機會直接拜訪美索,則可以到 Borderline Collective 走走看看Chimmuwa手織品及其他公平貿易/友善環境商品,並吃上一頓好吃的泰緬料理。
【報導】太報|台灣社企先行者 林良恕在泰緬邊境創立療癒身心受創者的星光之家
【報導】「白色連身裙」故事背後的手織溫度:在泰緬邊境的山村,她們種稻也種人心
【組織】 Glocal Action 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
(長期深耕並協力泰緬邊境的孩童教育、移工支持的台灣非政府組織)
【組織】TBCAF・達府邊境兒童協助基金會
(關注邊境移工兒童與克倫族的教育與青年培育)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