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洞圖書室

@ooharchspace

介紹|東京埴輪展特別報導【下篇】:ハ二ワと土偶の近代

近代美術館相當敏銳地抓到兩種史前出土遺物在自近代以來持續至當代所產生的熱潮,把在這股熱潮中結合著神話、國族、戰爭、藝術、生活等意識下,依出土遺物所構思創作的多種轉繹樣貌一一呈現出來。

介紹|東京埴輪展特別報導【上篇】:挂甲の武人 国宝指定50周年記念特別展「はにわ」

古墳時代的到來,一方面是開始走入大和王權的社會,出現「王」、「統治階級」、「權貴地位」等概念,並有著黃金製品等奢華物來象徵身份地位;另一方面,則是隨著階級社會的建立,出現在統治者死亡後建造大型墓葬的現象,而埴輪也是在這種時空脈絡下所製作出來的古墳陪葬品。

議題|遺址遇到台積電,幸還是不幸?

最近同業遇到朋友的起手式應該是:『欸你知道那個嘉義台積電... 』,連回家長輩也不免問:『那個台積電挖到東西耶』。你各位啊,不要台積電挖到遺址就以為考古人抽到一張2330一樣見獵心喜。因為遺址如果有腳的話,我應該會想大叫:快跑!

田野筆記|觸碰過去、觸碰現在、觸碰記憶

事過多年的今日,經歷K島與生活中的種種,險些忘記當初這段與老伯的短暫相遇,再次審閱此篇,才再喚起記憶。

書介|櫻井準也《考古學與大眾文化》(三):1980-90年代

接續上一篇,繼續整理這本書裡的提到1980ー90年代間有考古學家登場的影視作品。

田野筆記|有沒有那麼一首歌?

瞬間,一個區域,充滿了不同的聲音,吵雜,也多樣。

書介|《「考古学エレジー」の唄が聞こえる―発掘にかけた青春哀歌》

透過不同人物的訪談回顧,我們可以看見〈考古輓歌〉中屬於考古學徒們的年少詩篇,乘載了他們對於考古學的憧憬、苦惱、抑鬱、質疑的心情,也可以感受到輓歌的本質,哀悼那個考古學仍充滿浪漫的青春年代。

田野筆記|我們與他們眼中的考古

『每個人的在乎與重點各有不同,這些關注都會反應在重覆出現的對話與問題之間,每種回應呈現的是各自在觀看考古工作、出土物後的想像與認知。』

田野筆記|少女薇薇的煩惱

好陣子前,認識了一個可能有點不是那麼新鮮的肝(玩笑話),雖然這樣的稱呼有些失禮,但在這個行業裡來看,這樣的形容好像有它的貼切。薇薇,擔任現場助理三年七個月,又二十九天;非本科系,出於對文化資產保護的興趣以及對考古的好奇,看到有相關職缺就投了履歷,依舊是個誤打誤撞就做到現在。

筆記|櫻井準也《考古學與大眾文化》(二):從戰前到1970年代

本來想把整個關於有考古學家登場的作品的介紹塞在同一篇,但發現還是會太長,只好依據作者的分期再拆分成戰前到1970年、80至90年、2000年以後。

田野筆記|錢第一,情第二

趁稍微習慣了新田野,來寫點紀錄,希望能持續記憶容易被忽略的風景。標體採用了最近聽到一位工人說的話,覺得很有趣。

筆記|櫻井準也《考古學與大眾文化》(一)

2014年同成社出版的《考古学とポピュラー・カルチャー》,邊讀邊摘錄,不負責任翻譯、談一些書裡的片段。

閒聊|在繩文中也能看見OUTDOOUR style?

前陣子買的日本雜誌到了,隨便聊一下。看著雜誌前面談露營生活、露營工具,看看後面介紹的史前器具,想想繩文人的生活跟現代人戶外露營的模式還真有點點點相似之處....吧(?

分享|出土千年前的人腦:鳥取縣青谷上寺地遺跡

隨便聊聊日本鳥取縣的青谷上寺地遺跡,最近有個有趣的話題新聞讓它受到了注意—鳥取縣在募集與復原彌生人像相似的現代人面孔。

「北海道・北東北繩文遺跡群」的申遺之道

2021年5月26日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諮詢機構ICOMOS(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發表了對於日本申請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北海道・北東北の縄文遺跡群」的審查結果:登錄勸告。經歷了14年漫長的努力,最後將等待今年七月招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決議....

閒聊|機器比不過人眼?關於考古學上的顏色辨識

在英國的phys.org網站上看到一篇關於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關於人眼以及機械檢測器材對於在考古學上顏色辨識的測試,蠻有趣的,分享一下新聞跟自己的想法。

書介 │ 《天賜王國:三星堆、金沙遺址發現之謎》

【重新編輯2020/02/12的文章】看了新聞報導三星堆再度有重要的出土文物,回頭整理去年看完《天賜王國:三星堆、金沙遺址發現之謎》後寫的簡介文章,除了覺得三星堆應該是個再幾十年都處理不完的考古遺址外,也再次確認中國考古學要跳脫當代建構的「中華文明」這個框架去解釋史前文化,還有好些漫漫長路。

香港筆記|那些抗爭之外的日常

20200105舊文整理重發。紀錄了在2019年回家投票的觀察與想法。當時拖著拖著,最終還是把短暫停留的紀錄補完,也應朋友的邀請在他的書店分享,與許多人交流對香港情勢的心得。現在回頭重看兩年前,除了對比現今的發展,也反覆地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記憶。

香港筆記|和你投

20191228舊文整理重發。經過幾個月的猶豫後,決定回家投票,在2019年紀錄下當時的觀察,是田野更是生活的日常。

隨筆 │ 泰緬邊境

【重新編輯2020/02/03的文章】重新編寫這篇去年邊境之行的當下,緬甸正在發生著鉅變的事件,雖然難以避免無力感的侵蝕,但對現實的持續關注與辨認仍然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因為讓緬甸的人們知曉有許多人和眼光正關心著他們,或許對他們來說就是一股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