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囉書窩|決策的藝術

■ 書名
■ 觀點
先從結局開始著手
當你想像那個喪禮場景時,請讓自己置身屋內,並聆聽在場所有人的對話。我希望你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你這一生達成了什麼目標?
大家會怎麼記得你?
我懷疑,你會希望大家在你的退休歡送會或靈堂上說:「天啊,他的確度過了完全不冒險、安逸、無聊的一生。」「她是我看過最安於現狀的人,她從未努力拚搏或承擔風險。」開始新事物必須冒險。對,就是這樣,接受它、分析它,然後勇敢地面對它。接著,既熱情又謹慎的你就可以安靜地享受這趟旅程(以及路途的顛簸)。
衡量夢想的可行性
我們往往不會同時具備這三項要素。有時候,你有做某件事的動機,卻沒有這麼做的手段或機會。有時候,你有做某件事的手段與機會,卻沒有推動你前進的動機。但倘若你三者兼備,你顯然正在朝你人生的最終總結邁進。這時,你已經有證據支持這樣的論述。
夢想的賞味期限
某些工作無論多有意義,都是有賞味期限的。不過這並不代表你當初決定從事這份工作是錯誤的選擇。只是你必須明白,你何時該離開。
當你老是為了達成某項目標,犧牲生活與自我的某些重要部分,同時將來這種狀況恐怕也無法獲得改善,可能就是你該離開的時候了。你會面對這樣的時刻——這些犧牲已經變得不再值得。想判定你是否處於這種狀態,你可以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這份工作、這段關係、這次學習經驗,或是你的整體狀況是否一直讓你犧牲多於收穫?
留在你目前所在的地方是否會對你的身心健康與幸福感造成負面影響?
決定留在目前所在的地方是否會對和你最親近的人產生負面影響?
你所做出的犧牲是否有大有小,還是一直都沒有什麼差別?
是否有任何重要人物因為你目前正在做的事而擔心你的健康?
選擇性自私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了解一件事:有時候,別人(甚至是「所有人」)會不贊同我們的某個決定。對於這類決策,我抱持一項準則:「你可能是對的,而我也可能會後悔,但我有犯錯的權利。」
■ 解方
開始新事物
「展開新事物」這樣的重大決定,需要勇氣、膽識,以及審慎考量。當你在衡量是否要進行某項新嘗試時,請把你人生的最終畫面放在心上。我們越是仔細思考我們對成功的定義、預先設想最壞的狀況、擬定應變計畫、理性地傾聽自己的夢想,並且聆聽內心的恐懼與情緒(但不讓它們掌控我們),我們這一生的最終總結就會越鏗鏘有力。
當你嘗試某樣新事物時,請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這項計畫如何支持我的人生願景?
我是根據現實資訊與邏輯思考做出決定,還是讓情緒主導一切?
這個決定是否限制或阻礙我追尋其他夢想?
留在你目前所在的地方
決定留在你目前所在的地方,需要長遠的眼光與全心投入。選擇放棄眼前的新機會,或在事情變得艱難時不離開,是很大的挑戰。但有時候,繼續留下來能讓你完整建構你的夢想、推動你朝人生的最終總結邁進。你越是了解自己(你的最終目標、你的優缺點、各種夢想的可行性,以及當你感到矛盾或困惑時,你可以尋求誰的建議),當時機成熟時,就越能堅定地留在你目前所在的地方。
當你在衡量是否要繼續留下來時,請思考以下五個問題:
從長期來看,留在你目前所在的地方可能會有哪些好處?
哪些原因讓你想要離開?假使你選擇留下來,並且歸納出一開始令你感到不安的理由,情況是否會變得好一些?
繼續留下來會讓你更加進步,還是會阻礙你的成長?
你可以讓哪些人參與這項決定?
你能否承諾,不再讓那些根本不了解你的人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
離開你所在之處
要做出離開的決定,通常都是極其困難的事。有時候,這些決定和我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有時候,我們離開是因為那個環境無法使我們獲得我們想要的成長。有時候,我們離開是因為我們終於鼓足勇氣、允許自己自私,不再讓別人利用我們辛苦累積的資本。儘管別人可能會把離開視作認輸或放棄,這往往代表著強烈的自我價值感與深刻的自我覺察。畢竟,你才是開闢你人生道路的那個人,你的人生藍圖並非由其他人決定。離開能令你如釋重負,也有其必要,它可以促使你迎向更好的機會。
當你在衡量是否要離開時,請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你目前的狀況能否促使你進步與成長?
你過去的選擇與遺憾對這個決定有什麼樣的影響?
你是否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或者離開顯然會開啟其他機會、帶領你朝你的人生最終總結邁進?
■ 評論
這本書與《好問》同作者,探討做出好決定的三個關鍵思考:開始、留下或離開。作者以半自傳方式娓娓道來,雖略帶後見之明的視角,仍具啟發性。
中年焦慮常源於權衡留下或離開的抉擇,覺得繼續留下所需付出的代價已不值得,但又擔心離開後每況愈下。健康長壽反成為開啟新篇的負擔,導致拖延不作為的內耗而倦怠,甚至令人期待病魔與死亡的到來能夠作為行動的契機。
此外,書中提到「你可能是對的,而我也可能會後悔,但我有犯錯的權利。」可惜的是,多數亞洲家長秉持「我為你好」的信念,普遍期望子女走上一條安穩、不犯錯、不冒險的安逸無趣人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