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囉書窩|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

■ 書名
■ 觀點
人生的困境
不斷重覆童年時期所承受的痛苦,是精神分析治療的探索核心重點。佛洛伊德將此稱為強迫性重覆症(repetition compulsion)。治療師們是這樣斷定的:我們總是會找到辦法在成人時期的生活中,製造出明顯類似於童年時期那般具毀滅性的情境,人生困境就是在重演那些過往模式。
人生困境的專業術語是基模(schema),基模的概念來自認知心理學。基模是我們在內心深處認知這個世界根深蒂固的信念,是在人生早期階段就學習來的。基模是我們對自我認知的中心,要放棄基模中的信念,就等於放棄所認知的自己,以及自己對世界有什麼樣的安全感。即便知道會受到傷害,我們仍然擺脫不掉這種認知,覺得它會帶給我們安全感。這種早期養成的信念,讓我們對世界持有可預測性和可確認性。
認知治療改革
人生困境治療法是由認知治療法衍生出的一種治療方式,認知治療則是由艾倫‧貝克博士在1960年代所發展出來的,我們也在這種治療法中加進這項治療方式的多個層面。
認知治療的基本假設是,我們如何思考生活中的事件(認知),決定我們如何去感覺這些事件(情感),而情緒障礙者偏向扭曲現實狀況。認知治療相信,只要個案能學習以比較正確的方式來解釋情況,就能幫助他們改善感受。
認知治療受到廣泛推崇,有一大群研究團體都支持它在焦慮和憂鬱之類疾患的成效,這是一種主動性治療,教導患者藉由思想(或思考)方式來控制自己的情緒。認知治療師通常會指導個案認知方法,以及不曾學過的實用技巧,如放鬆練習、自我肯定、焦慮管理、解決問題、時間管理,和社交技巧等行為技巧的結合。
然而,經過這幾年下來,我們發現認知行為治療雖然具有價值,但仍不足以改變長期性的、終生性的模式。因此我們發展出人生困境治療法,將認知和行為技巧結合精神分析和經驗治療。
人生困境三個核心特徵
我們可以用以下三個核心特徵,分辨是否為人生困境:
是終生性的模式或議題。
有自我傷害性。
它會不斷奮力保持自身的存活性。
十一種人生困境總結摘要
基本安全
被人離棄
無法信任與傷害受虐
與他人的連結
被剝奪感
疏離孤立
自主性
過度依賴
脆弱不安
自尊心
缺陷自輕
失敗自卑
自我表達
屈從討好
超高標準
現實生活限度
我有特權
■ 解方
改變的步驟
第一步:將人生困境貼上可辨識的標籤
第二步:了解人生困境在童年時期的根源
第三步:建立和人生困境相反的情境
第四步:寫信給造成你人生困境的對象
第五步:鉅細彌遺檢視困境模式
第六步:打破模式
第七步:保持努力嘗試
第八步:原諒父母
■ 評論
這本書介紹的是「人生困境治療法」(Schema Therapy),又稱「基模療法」,在中國譯作「图式治疗」。它應屬於非主流療法,我最初是透過「本子在隔壁」得知的,其頻道也介紹了其他小眾療法,如森田療法等。
書中提到:「我們發現認知行為治療雖然具有價值,但仍不足以改變長期性的、終生性的模式。」這段話讓我深有同感。我一直很喜愛認知行為療法的實用性,但確實會有治標不治本的感覺。
最近開始閱讀家族治療,發現它與認知行為療法在處理「應該」這類信念時的視角大不相同。認知行為療法多著眼於個人層面,針對非理性的「應該」信念進行轉變;而家族治療則從團體或系統的角度,探討這些「應該」在關係與結構中如何形成。這樣的視角讓原本扁平的視野變得立體起來。不過,無論是家族治療還是本書介紹的基模療法,這類療法強調從結構層面洞察問題,通常需要借助外部視角(諮商師)來識別和梳理系統,並不容易僅靠個人自助完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