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文化,一種自主和去中心化的精神

陶樂思
·
(修改过)
·
IPFS
·

「創客」是英文maker的意譯。他們可能是從事木工、金工、機器/科技產品製作,或者是藝術手作、甚或烹飪、縫紉等領域。不論屬於何種領域,創客的主要精神,就是把腦中的創意和構想,運用雙手做出來。因此創客文化是腦袋與雙手,創意與實踐的合一。簡言之,創客文化就是「DIY do it yourself」即自己做和「DIWO do it with others」即與其他人一起做。

創客文化的起源沒有正式的歷史文獻記載。從網上搜尋到的資料,較廣為人知的說法,是起源於上世紀初美國社會的「車庫文化」。美國人的住房多以地庫為停泊車輛的車庫。很多人也喜歡躲在車庫,拿著工具捶捶打打的修理或製作各類器具。也有傳聞如此說,第一代蘋果電腦也是在此場景被製作出來的。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資訊日益流通,有共同興趣的人也更容易走到一起成立社群。千禧年代初,創客社群也開始成形。創客的專門雜誌《Make》也於2005年開始發行。資訊的流通也造成知識的普及。生產的知識、技巧以致實踐也由工廠壟斷變成向大眾普及。一個普通人能透過上網自學,獲得不同領域的生產知識與技巧。然後透過實作把學到的知識與技巧活用出來。

創客社群在不同國家與地區定期舉辦創客嘉年華,展示他們的成果。同時也鼓勵更多人從事手工藝、藝術、工程和科技的實作。這樣一來,創客社群越來越壯大,創客文化也越傳越廣了。

《Make》紙本雜誌於2019年6越停刊。即便如此,他們仍然以非營利的方式維持線上更新,並舉辦線下活動,引導讀者透過實作認識科技。有興趣的朋友可到他們官網逛逛:https://makezine.com/

我在臉書時代曾經在自己粉專撰文簡介過創客文化的發展。隨著臉書帳戶的刪除,當時的文章也付諸東流。一個月前在網上看見創客紙本雜誌停刊的消息,心裡感到惋惜之餘,也下定決心重寫簡介創客文化和社群發展的文章。創客文化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我從中看見很多可能性。五年前第一次寫這個主題時,我看見的是香港製造復興,產業單一化得到改變的可能性。今天重寫這個題目,我看見的比起五年前更為廣闊。創客社群的出現,標誌着生產知識、技巧與途徑,從以前的集中壟斷變成分散普及。創客文化提倡的DIY與DIWO,強調的都是主動參與和動手實作。我看見的,就是早在Web 3.0出現之前,自主與去中心的文化早已萌芽生長了。那麼究竟創客文化在香港又是長成什麼樣子呢?這個我將會另文介紹。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陶樂思社工系學士。現職行政人員。業餘寫作。喜愛自學。寫作領域涵蓋觀點、社會科學、歷史知識、寓言短篇等。Github: https://github.com/Dorothy1984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閱讀《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學會溫柔地替自己終結自我破壞

閱讀《高效源力》:學會校正成功與快樂的次序

知識拼拼樂
30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