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沈思通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我們都在同一個辦公室裡

沈思通
·
·
職場上的X、Y、Z世代並非只是年齡差異,更是價值觀與制度期待的錯位。當每一代人都依照自己的理解行事時,衝突與誤解便成了日常。真正的融合不在於要求一致,而是找到容納彼此差異的節奏與結構,讓合作成為可能而非壓力。


有時候真的不是誰故意唱反調,只是同樣一句話,不同世代的同事會聽出完全不同的意思。X世代堅持「按部就班」,Z世代卻一臉不耐,覺得這種流程拖慢效率。Y世代呢?他們已經習慣一邊扮演潤滑劑、一邊壓抑自己的聲音。

每天在辦公室裡穿梭,我其實常有種錯覺,好像我們並不是在做同一份工作。我們處理的是相同的任務、參與同樣的會議、領著同一家公司發的薪水……但彼此的理解與期待,差得比我們以為的還遠。

不同世代,不只是年齡差,是生活邏輯的分歧

為什麼這些世代在職場上的差異那麼明顯?我們大概可以從這些輪廓來理解:

  • X世代(1965–1980)

    • 相信穩定是靠忠誠與耐心換來的

    • 對組織有高度認同感,注重制度與層級

    • 習慣明確規則與固定路線的職涯安排

  • Y世代(1981–1996)

    • 尋求工作意義與成就感,而不只是待遇

    • 技術能力強,適應變化速度快

    • 在舊體制裡嘗試創新,但經常遇到上下夾擊

  • Z世代(1997年以後)

    • 習慣即時回饋與彈性操作,討厭過度管控

    • 不迷信階層與傳統,重視自主與創造力

    • 較難接受「為了未來」而犧牲當下的觀念

這些差異不是標籤化,而是一種現實反映:每一代人,都是被自己的時代教育出來的。從經濟環境到科技變化,從家庭結構到教育方式,世代的分歧其實早就寫在生活裡,只是到了職場,變成了每天要一起合作的難題。

衝突是表面,困住大家的其實是結構

當X世代說「這樣做比較保險」,Z世代反問「為什麼不可以換一種方式」,問題其實不是誰說得比較對,而是制度允不允許這些不同的想法存在。企業要求創新,但內部流程卻鼓勵穩定;主管說可以提出想法,但最終還是按舊方法決定。這種情況下,哪個世代的人都容易感到挫敗。

Y世代常被期待成為橋梁,但橋梁本身也會崩塌。他們想要推動改變,卻卡在無法全然認同X,也無法完全相信Z的現實裡。這不是適應的問題,而是這個系統原本就沒有為多元設計過。

所以,問題不是溝通方式不一樣,而是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求生,卻沒有一個結構能接住彼此。

也許要做的,不是融合,而是重新配置空間

與其說是要「打破代溝」,不如說是需要重新配置大家的工作空間與參與位置。有些事情真的不需要全部人一起做、一起想,反而是讓每一代的人都能在自己的節奏裡發揮,就已經夠了。

比如Z世代負責快速成形的專案、X世代穩定關鍵流程、Y世代串接資源與想法……聽起來像分工,但背後是放下「每個人都要變成同一種員工」的期待。當每一代都不必再假裝自己是別的什麼,職場也許才會真的變得有機而流動。

有時候合作,不是讓彼此更像,而是更能做自己

我一直覺得,要讓跨世代團隊真正運作起來,關鍵其實不是「怎麼讓大家變得更一樣」,而是「怎麼讓大家可以不一樣但還是能一起工作」。

這聽起來好像很理想,但其實並不遠。有些公司開始讓年輕人參與流程設計,有些則是調整績效評估方式,讓不同節奏的人都有發揮空間。那些不是大改革,但卻慢慢改變了彼此之間的互動邏輯。

當我們願意承認:不是每一代都要一樣努力、同樣熱血、或擁有同樣的野心,也許才是我們開始找到真正合作可能的時候。

關注我的其他Blog平台

udn:點擊前往

方格子:點擊前往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