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書寫地方 · 第四天

2025/04/13 | 七日书(4)

Adaaaa
·
·
IPFS
·
第四天:有沒有一個地方,是你喜歡與友人/家人一起去的?那裡什麼樣的氣質,令你覺得可能豐富或者撫平了你們的關係?寫寫你們在那裡經歷過的故事。

我是一个很难对集体、空间或者地点产生归属感或眷恋情结的人。在外求学的五六年里,轮转过多个城市的住处,但我从不把我租住的地方称之为“家”。每次外出约会和朋友告别时,也只说“我回去了”。每次对于朋友们的嘱咐“到家了告诉我一声”,我总是觉得这句话的分量有点太超过了,不是指我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配不上讲关心的话语,而是我始终无法对一个不完全属于我的空间或者地点,称之为“家”。

或许我对于“说话”这件事过于谨慎,对我而言,把暂时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家”是言过其词,又或者是我不敢面对自己的懒惰和无能,对于把自己临时居住的地方改造成“家”这件事,我往往无能为力也懒于去做。或者这是我潜意识里无法根除的病——所有事都要等到100%的确定,我才有勇气去做。而显然,在我有生之年,我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在心仪的城市买下一间房,100%的家”则是难以企及的空头支票,我给自己判的死刑之一就是我永远无法拥有自己的“家”。

我总是羡慕那些像春草一样在哪里都能落地生根、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人。24年回到上海后,和大学时期的朋友越发熟络起来,我也看到朋友们生活的状态。好友H的生活状态是最让我羡慕的,除了羡慕她在上海能拥有自己“100%的家”,更羡慕她能坦然大方地邀请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的心态,这意味着她能把自己的家收拾得干净、整洁、敞亮、温馨。

从去年11月起,几乎每个月,我和大学的三两好友周末都回去H家聚会,常常是在周六的晚上,我在星巴克一天的兼职结束后。一周复一周,骑共享单车前往H家的路线,我越来越熟悉,路过兴国路、武康路这些人流拥挤的街区,竟然也有小小的雀跃和欢欣,道路由陌生到熟悉,我和朋友们的羁绊也越来越深。在她H家度过的夜晚,我们备菜、烹饪、吃饭、烘焙、搓麻将、打牌、拥抱、大笑.....我好像也慢慢学会了——把不属于自己的地方,活成一个可以停靠的岸。周六回H家吃饭已经成为我们五人的小小集体仪式,大家会在相聚的那一天化精致的妆、穿上喜欢的裙子、买一束最新鲜的花、选一则最诱人的菜谱,以至于周六的相聚成为每个周一起床上班的精神支点。

我在不止一个平台的帖子里对H以及一群朋友表示过感谢,感谢她们在上海让我有了在地的归属感,即使我在这里还没有“100%的家”,但我知道周末的晚上,H家的厨房永远欢迎我们到来。

(她们应该都不用matters,所以,在这里写得矫情一点也没关系)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